在医院的检查项目中,血常规是最为基础且应用广泛的检查之一。拿到血常规报告单,密密麻麻的项目和数值让人一头雾水。而在这份报告单中,有“三大主力”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它们如同身体的“侦察兵”和“护卫队”,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通过检测数值的变化,向医生传递着身体内部的健康密码。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血常规里的“三大主力”究竟有啥用。
一、红细胞:身体的“氧气运输官”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凹圆盘状,这种独特的形态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正是血红蛋白赋予了血液红色,也决定了红细胞最重要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在肺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在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气,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结合,运输回肺部排出体外。红细胞就像勤劳的“快递员”,日夜不停地在身体内穿梭,维持着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在血常规检查中,与红细胞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等。当这些指标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存在贫血。贫血会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缺氧,使人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常见的贫血原因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例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巨幼细胞贫血则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有关。
相反,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身体处于缺氧状态(如高原地区居民),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红细胞来满足氧气运输需求,也可能是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骨髓过度增生,导致红细胞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二、白细胞:身体的“免疫防御军”
白细胞是一类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身体的“免疫防御军”。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五大类,它们分工协作,共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主力军”,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当中性粒细胞遇到细菌等病原体时,会迅速向病原体移动,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部位,将病原体吞噬并分解。此外,中性粒细胞还能释放多种酶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当身体发生急性细菌感染时,血常规检查中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会明显升高,医生可以据此判断感染情况并制定治疗方案。
淋巴细胞在免疫反应中主要负责特异性免疫,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能够识别和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以及肿瘤细胞;B淋巴细胞则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当受到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会转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清除抗原。在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计数往往会升高,例如在感染流感病毒后,淋巴细胞会迅速启动免疫反应,对抗病毒。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免疫防御中也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对抗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当身体发生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会升高;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进入组织后会转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消化能力,可吞噬衰老的细胞、病原体以及其他异物,还能参与免疫调节。
白细胞数量和分类的变化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信号。白细胞总数增多,除了常见的感染因素外,还可能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有关。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血细胞的生成,不仅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异常升高,还会出现贫血、出血等症状。而白细胞总数减少则可能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血小板:身体的“止血小卫士”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凸圆盘状。血小板虽然个头小,但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堪称身体的“止血小卫士”。
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暂时堵塞伤口,阻止血液继续流出。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纤维蛋白网,将血细胞网罗其中,使血栓更加牢固,最终达到止血的目的。此外,血小板在伤口修复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释放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愈合。
在血常规检查中,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重要指标。血小板减少时,身体的止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内脏出血,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再如,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而血小板增多同样存在健康风险。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会持续显著升高,过多的血小板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引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此外,一些继发性因素,如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恢复期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多。
四、“三大主力”协同作战与健康监测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非各自为战,而是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例如,当身体遭受严重感染时,白细胞迅速启动免疫反应,对抗病原体,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能量,需要红细胞更高效地运输氧气来满足身体需求;同时,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出现出血倾向,此时血小板就发挥作用,维持止血功能。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三大主力”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对于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查可以作为基础健康评估的重要手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人群,血常规检查能帮助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贫血,可能会影响周围神经和血管的供氧,加重并发症;而化疗患者通过血常规监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感染和出血等不良反应。
血常规里的“三大主力”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通过各自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协作,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每一个指标的变化都蕴含着身体的健康信息,读懂血常规报告单上这些“主力军”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疾病隐患,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报告时,不必被复杂的数值所困扰,与医生充分沟通,就能从这些指标中解读出身体传递的重要信号,从而采取科学的健康管理措施,守护好我们的健康防线。
(刘凯楠 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