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常规里的“红白板”密码,贫血、感染全知道!

2025-08-12 12: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我们拿到一张血常规报告单时,往往会被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术语搞得一头雾水。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信息中隐藏着关于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线索——特别是与贫血和感染相关的信号,就藏在那小小的“红白板”(即红细胞、白细胞的相关指标)之中。

一、红细胞系统:揭开贫血的面纱

红细胞是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的主要角色,它们像一群勤劳的小信使,将肺部汲取的新鲜氧气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而衡量红细胞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血红蛋白浓度(Hb)。如果这个数值低于正常范围,就如同警报拉响,提示我们可能存在贫血的情况。

不同类型的贫血有着各自的特点。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往往是由于饮食中铁元素摄入不足或者慢性失血导致体内储存的铁耗尽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多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这类患者的红细胞体积通常较大且不成熟;溶血性贫血则是因为红细胞过早破坏造成的,可能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疾病等多种原因引发。通过观察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等参数的变化,医生能够进一步判断贫血的具体类型,从而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

除了关注血红蛋白本身外,还要注意网织红细胞计数。它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前体,其比例升高意味着骨髓正在加速生产新的红细胞以应对某种需求,这可能是机体对失血或其他刺激作出的反应。

二、白细胞家族: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卫身体免受外来病原体侵害的任务。当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入侵时,白细胞会迅速集结并展开反击。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它们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可以直接吞食并消灭敌人;淋巴细胞则擅长识别特定的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来标记目标细胞以便后续清除;单核细胞也能分化为巨噬细胞,在炎症部位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类白细胞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一旦发生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例如,急性细菌感染常常伴随着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及核左移现象(出现大量杆状核粒细胞);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上升;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此外,严重的感染还可能导致白细胞总数急剧升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殊类型的白细胞变化也可能预示着特定的疾病状态。比如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情况;而单核细胞持续增高有时提示慢性炎症的存在。

三、综合解读:构建健康的拼图

虽然单独看某一项指标可以提供一定的线索,但真正有价值的诊断往往来自于对所有相关数据的全面分析。例如,一个既有贫血又有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能是遭受了双重打击——既存在造血功能障碍又面临着免疫功能低下的风险。此时,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并非所有的数值波动都意味着患病。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状态等都会影响血常规的结果;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短暂的白细胞升高。因此,在解读报告时要考虑个体差异,必要时复查确认趋势变化才是明智之举。

总之,血常规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健康日记本,记录着我们体内微小世界的日常运作情况。通过对“红白板”上的密码进行解码,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健康。当然,最终的解释权始终属于专业的医疗人员,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最合适的建议。

(张凯敏 许昌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