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常规里的 “红细胞密码”:解码贫血类型

2025-01-14 17: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去医院体检或看病,血常规是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当拿到血常规报告单,很多人会被密密麻麻的数值搞得一头雾水。尤其是看到 “贫血” 诊断时,心里难免忐忑。其实,血常规里的红细胞相关指标,就像一组密码,能帮助我们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贫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破译这些 “红细胞密码”,揭开贫血类型的神秘面纱。

认识贫血:身体的 “红色警报”
贫血,简单来说,就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衡量。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 时,即可诊断为贫血。贫血发生时,身体就像拉响了 “红色警报”,因为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输送到全身各处,一旦红细胞数量或质量出现问题,氧气供应不足,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 “三剑客”
血常规报告单中,与贫血诊断密切相关的红细胞指标主要有三个,我们可以称之为红细胞 “三剑客”,分别是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计数反映的是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其含量直接决定了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平均红细胞体积则代表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这三个指标相互配合,为贫血类型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红细胞形态分类:从大小、颜色找线索
根据红细胞的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贫血可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 “红细胞密码”。

大细胞性贫血:“大个子” 红细胞的异常
大细胞性贫血的特点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0fl,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这类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 B12 或叶酸,导致骨髓内红细胞的 DNA 合成障碍,细胞分裂异常,使得红细胞体积变大,但发育却不成熟。在血常规报告单上,除了 MCV 升高,还会看到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也可能减少。这类患者的红细胞就像一个个 “大个子”,虽然个头大,却 “体弱多病”,携带氧气的能力不足。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补充维生素 B12 和叶酸后,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正常细胞性贫血:看似 “正常” 的危机
正常细胞性贫血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在 80 - 100fl 之间,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但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这种类型的贫血常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以急性失血为例,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身体还来不及调整红细胞的生成和形态,所以红细胞大小正常,但由于血液总量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浓度也随之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类血细胞生成减少,虽然红细胞形态正常,但数量不足,引发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个子” 的缺陷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同时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颜色变浅。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其中缺铁性贫血最为典型。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当身体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无法正常发育,变得体积变小、颜色变浅。除了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等也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它们虽然病因不同,但在红细胞形态上有相似之处。在血常规报告中,这类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就像一个个 “小个子”,不仅个头小,携带氧气的 “武器”—— 血红蛋白也不足。

其他特殊类型的贫血
除了按红细胞形态分类,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贫血,它们的诊断不能仅仅依靠血常规中的红细胞指标。

失血性贫血:“丢失” 的血液
失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引起的。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急性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身体来不及补充,从而引发贫血。慢性失血则更为隐匿,常见于痔疮出血、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溃疡等,长期少量失血,逐渐消耗体内的铁储备,最终导致贫血。对于失血性贫血,除了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降低外,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以及其他检查来明确失血原因。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 “过早凋亡”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导致红细胞破坏的原因有很多,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感染、药物等。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红细胞就像提前 “凋亡” 的战士,还没到正常寿命就被破坏。血常规中除了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降低外,还会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等表现。此外,还需要通过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如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等,来明确溶血的原因和类型。

读懂 “红细胞密码”,科学应对贫血
通过血常规中的红细胞相关指标,我们能够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但要明确病因,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一旦确诊贫血,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补充铁剂是关键;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需要补充维生素 B12 和叶酸;失血性贫血要及时止血并补充血液;溶血性贫血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来预防和改善贫血,如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促进铁的吸收)以及富含维生素 B12 和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全麦食品等)。

血常规里的 “红细胞密码” 看似复杂,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中的奥秘,就能更好地认识贫血,为健康保驾护航。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贫血相关指标异常,不要惊慌,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让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张伟伟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医院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