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常规能查出啥?带你看懂「贫血、感染」那些指标

2025-01-20 15: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检查项目中,血常规是当之无愧的 “基础款”,无论是普通体检还是疾病诊断,它都是医生手中的 “第一把钥匙”。看似密密麻麻的检查报告单,其实暗藏着身体的健康密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拆解血常规报告,揭开贫血、感染等疾病背后的指标秘密。

一、血常规:身体的 “细胞侦察兵”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血常规检测,就是通过仪器精确计数每微升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并分析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这就像一场 “细胞阅兵”,一旦某个细胞方阵出现异常,就能及时发现身体的潜在问题。

正常情况下,各类血细胞各司其职: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 “卫士”,血小板则承担凝血止血的重任。而当疾病来袭时,这些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比例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就成了医生诊断疾病的关键线索。

二、红细胞指标:读懂贫血的 “求救信号”
1. 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Hb)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是判断贫血最直接的指标。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 “主力军”,成年人男性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 120 - 160g/L,女性为 110 - 150g/L。当数值低于正常下限,就意味着身体可能处于贫血状态。

比如,一位女性血红蛋白检测值为 90g/L,明显低于正常范围,这就提示她存在贫血。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等都可能导致这一结果,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2.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这三项指标能帮助医生判断贫血的类型。MCV 反映红细胞的平均大小,MCH 和 MCHC 则体现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当 MCV<80fl,MCH<27pg,MCHC<320g/L 时,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这种情况下,红细胞因缺铁而 “发育不良”,体积变小,携带的血红蛋白也减少。

· 大细胞性贫血:若 MCV>100fl,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多由缺乏维生素 B12 或叶酸引起,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无法正常分裂,导致体积增大。

· 正常细胞性贫血:MCV、MCH 和 MCHC 均在正常范围内,常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三、白细胞指标:免疫系统的 “战斗警报”
白细胞是身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根据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对抗感染时分工明确,它们数量的变化能反映出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1. 白细胞总数
成年人白细胞正常范围是(4.0 - 10.0)×10⁹/L。白细胞总数升高,通常提示身体有炎症或感染。但不同年龄段略有差异,新生儿白细胞总数较高,可达(15.0 - 20.0)×10⁹/L,随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50% - 70%,是对抗细菌感染的 “主力军”。当细菌感染如肺炎、阑尾炎发作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多,白细胞总数也随之升高。例如,肺炎患者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高达 80% 以上。

· 淋巴细胞:占比 20% - 40%,主要负责对抗病毒感染。在流感、水痘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淋巴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此外,淋巴细胞异常增多还可能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有关。

·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占比 0.5% - 5%,在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中发挥作用。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以及感染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显著升高。

· 嗜碱性粒细胞:占比最少,正常为 0 - 1%,其增多可能与某些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或恶性肿瘤有关。

· 单核细胞:占 3% - 8%,具有吞噬病原体和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在结核、疟疾等慢性感染,以及某些白血病中,单核细胞数量会增多。

四、血小板指标:凝血功能的 “守护者”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 - 300)×10⁹/L。

1. 血小板减少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 100×10⁹/L 时,称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消耗增加(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计数超过 450×10⁹/L 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都可能引起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五、血常规报告:不止于贫血和感染
除了诊断贫血和感染,血常规还能为其他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例如,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可以辅助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的异常变化,可能是白血病的早期信号;而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通过血常规监测药物对血细胞的影响。

血常规是窥探身体健康的一扇窗,但它只是疾病诊断的第一步。当某项指标出现异常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下次拿到血常规报告,相信你也能初步看懂这些指标背后的健康密码,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上述内容全面解读了血常规指标与疾病的关联。若你还想了解血常规在其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或对某些指标有疑问,欢迎随时和我说说。

(赵瑞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