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项目的清单里,粪便潜血试验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存在。很多人觉得,“不疼不痒,肠道能有什么问题?”,甚至嫌留取粪便样本麻烦,直接跳过这项检查。殊不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检测,却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关键“侦察兵”。
结直肠癌: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结直肠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数据显示,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却不足20%。这巨大的差异,凸显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它大多由肠道息肉恶变而来,这个过程可能长达5-10年。在这个漫长的“潜伏期”,通过科学筛查,我们完全有机会在癌症萌芽阶段将其扼杀。而粪便潜血试验,正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基础的筛查手段之一。
粪便潜血试验:如何捕捉肠道的“蛛丝马迹”
粪便潜血试验,顾名思义,就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无法看见的微量血液。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肠道黏膜完整,粪便中不应出现血液。但当肠道内出现肿瘤、息肉、溃疡等病变时,这些病变部位的血管较为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极少量的血液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粪便潜血试验的原理,就是利用特殊的试剂与粪便中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从而检测出这些微量血液。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免疫法和化学法。免疫法特异性较高,只针对人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受饮食因素影响小;化学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容易受食物(如肉类、动物血、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药物(如铁剂)的干扰。
想象一下,肠道里有一个小小的息肉,它表面的血管偶尔渗出极少量血液,这些血液混在粪便中,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察觉。但粪便潜血试验就像一个“侦探”,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提醒我们肠道可能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
哪些人需要重视粪便潜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应定期检查:
1. 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发生病变的风险逐渐增加。
1. 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癌患者,其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3倍。
1.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吸烟、酗酒等。
1. 肠道疾病史: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腺瘤性息肉等疾病。
1. 肥胖人群:肥胖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粪便潜血试验: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虽然粪便潜血试验操作简单,但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查前后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 检查前:
· 免疫法检测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化学法检测前3天应避免食用肉类、动物血、肝脏、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服用铁剂、铋剂等药物。
· 女性应避开月经期进行检查,以免经血混入粪便影响结果。
· 检查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用专用的取样器具在粪便的不同部位取3-5处样本,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 检查后: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不必过于惊慌,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结直肠癌。阳性结果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肠道炎症、痔疮等。此时,需要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怎么办?
当拿到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的报告时,很多人会感到焦虑和恐慌。其实,阳性结果只是一个“警报”,提醒我们肠道可能存在问题,但具体是什么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发现病变部位,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即使在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后,最终确诊为结直肠癌,只要发现及时,经过规范治疗,患者也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除了检查,预防同样重要
除了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等筛查,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结直肠癌:
·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取,避免长期食用腌制、油炸、烧烤类食品。
· 加强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结直肠癌。
·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定期体检:除了粪便潜血试验,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应缩短检查间隔。
粪便潜血试验,这个看似简单甚至有些“麻烦”的检查,却是守护肠道健康的重要防线。它无需复杂的操作,也不会带来痛苦,却能在无声处为我们预警结直肠癌的风险。别再因为偷懒而错过这项检查,定期筛查,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关爱。从现在开始,重视粪便潜血试验,为肠道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赵瑞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