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危」到「安」:重症患者康复背后,护理团队做了哪些努力?

2024-10-16 10: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常常上演着「生死时速」的抢救场景。但当患者从昏迷中苏醒、拔除气管插管、第一次坐起……这些「重生」的瞬间背后,是一支「隐形战队」——ICU护理团队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精细守护。他们用专业与温度,在「鬼门关」前为患者铺就一条从「危」到「安」的康复之路。今天,我们就来揭秘重症患者康复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护理细节。

一、生命支持期:当患者「失去自主能力」时

重症患者刚进入ICU时,往往处于昏迷、休克或器官衰竭状态,连最基本的呼吸、进食都无法完成。此时,护理团队的核心任务是:用双手托起患者的生命底线。

(一)「呼吸保卫战」:守护每一次气体交换

l 机械通气护理:为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调整合适的体位(如床头抬高30°),每小时监测气道压力、血氧饱和度,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曾有一位重症肺炎患者,因痰液粘稠堵塞气道,护士连续3天每2小时为其进行「振动排痰+体位引流」,最终帮助患者顺利脱机。

l 人工气道管理:对于气管插管患者,护士需每4小时测量导管深度,用「八字固定法」防止导管移位,并通过气囊压力监测仪确保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₂O,避免漏气或压迫气道黏膜。

(二)「循环守护者」:精准到毫升的液体管理

l 血管通路护理:中心静脉导管是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护士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点,观察有无红肿渗液。曾有护士通过观察导管回血颜色变化,及时发现导管异位,避免了药物外渗导致的血管损伤。

l 液体平衡调控:每小时记录患者的尿量、引流量和输液量,精确到「毫升」。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需配合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通过调整置换液速度,将体内多余水分「一点点」排出,同时防止电解质紊乱。

(三)「营养补给线」:从鼻饲管到胃肠功能重建

l 早期肠内营养:昏迷患者无法经口进食,护士会通过鼻饲管注入营养液。但重症患者常伴有胃肠蠕动减弱,护士需每4小时用听诊器「听」胃排空情况,通过「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避免反流误吸。

l 口腔护理革命:传统的棉球擦拭易遗漏口腔褶皱,现在ICU采用「冲吸式牙刷」,在冲洗口腔的同时负压吸引,将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降低40%。

二、苏醒过渡期:当患者「睁开眼睛」时

随着病情好转,患者逐渐苏醒,但可能面临「肌无力、认知混乱、心理创伤」等问题。此时,护理团队的工作重点转向:唤醒身体机能,重建心理安全感。

(一)「抗衰弱计划」:从被动活动到主动康复

l 早期活动干预:即使是镇静中的患者,护士也会每天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轻柔地为其活动肩、肘、膝等关节,每个动作重复10次,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曾有一位昏迷2周的患者,在护士坚持每天进行肢体按摩后,苏醒时四肢肌力仍保持在3级(正常5级),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l **坐起挑战」: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护士会用「摇床」逐步将床头抬高至60°,并在背部垫上靠枕,每次维持5-10分钟。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能锻炼呼吸肌和核心肌群,为拔管后坐起做准备。

(二)「认知重建工程」:打破「ICU迷雾」

l 时钟与日历疗法:在床头放置醒目的时钟和日历,护士每次护理时都会大声告知患者「今天是2025年5月10日,上午9点,您在ICU,现在要为您进行口腔护理」,帮助其重建时间和空间认知。

l 家属参与式唤醒:允许家属在「唤醒时段」进入病房,握着患者的手轻声交谈。曾有一位因车祸昏迷的年轻患者,在听到妻子播放的女儿笑声录音后,眼角流出泪水,次日意识清晰度明显提升。

(三)「心理清创术」:抚平看不见的伤口

l 非语言安抚:对无法说话的患者,护士会通过「拇指点赞」「比心手势」传递鼓励,或用温热毛巾擦拭额头,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

l 谵妄预警系统:使用「谵妄评估量表CAM-ICU」每天筛查,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幻觉、躁动,立即调整镇静方案,并在床旁放置家属照片、患者熟悉的物品,减少陌生感。

三、康复进阶期:当患者「迈出第一步」时

从「卧床」到「坐起」,从「站立」到「行走」,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护理团队制定「个性化康复路线图」。

(一)「脱机拔管攻坚战」:从机器到自主呼吸

l 呼吸肌锻炼:使用「呼吸训练器」让患者吹气球、练习腹式呼吸,每次10分钟,每天3次。曾有一位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2周的呼吸训练,成功脱离呼吸机,拔管时自主呼吸频率从35次/分降至20次/分(正常范围)。

l 拔管前准备:拔管前1小时,护士会为患者进行「彻底吸痰」,并准备好抢救设备在床边「待命」。拔管后立即鼓励患者咳嗽,同时监测血氧,预防喉头水肿。

(二)「行走康复链」:从床边到走廊的「一小步」

l 坐-站-走三步法:

1. 坐床边:护士搀扶患者坐于床沿,双脚悬空,每次5分钟,每天2次,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2. 扶床站立:双手握住床栏,膝盖微屈,护士在旁保护,首次站立不超过1分钟;

3. 助行器行走:从病房到护士站的10米距离,可能需要5天以上的反复练习。曾有一位脓毒症患者,第一次行走时需要3名护士「左右搀扶+后背保护」,两周后能独立使用助行器走50米。

l 康复记录墙:在病房设立白板,记录患者每天的活动量(如「今日站立30秒」「行走15步」),每达成一个小目标,护士会和患者击掌庆祝,增强康复信心。

(三)「管道拆除倒计时」:告别「生命管线」的仪式感

l 安全拔管流程:拔除胃管前,先夹闭管道24小时,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拔除尿管前,进行「膀胱训练」——每2-3小时开放尿管一次,锻炼膀胱括约肌功能。

l 拔管后的「新生时刻」:曾有护士为拔管患者送上「薄荷糖」,让其感受久违的味觉刺激;为拆除深静脉导管的患者贴上卡通创可贴,用轻松的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四、家属视角:ICU护理的「隐藏细节」

(一)为什么护士总在「计数」?

l 每小时记录尿量、每2小时翻身、每4小时测体温……这些「数字」是病情变化的「信号灯」。曾有护士通过连续3小时尿量<30ml/h,及时发现患者肾灌注不足,为抢救争取了黄金时间。

(二)护士的「手」为什么总是「冰冰凉」?

l 为昏迷患者擦脸时,护士会先将毛巾在温水里泡热;为患者翻身时,双手会先在掌心揉搓变暖——这些细节是为了避免冰冷的触感让患者不适。

(三)为什么凌晨3点是「危险时刻」?

l 人体生物钟在凌晨时体温最低、血压最不稳定,ICU护士会在此时增加巡视次数(从每小时1次改为每30分钟1次),被患者家属称为「黎明前的守护者」。

五、数据背后的「护理力量」

l 早期活动率:实施「ICU康复护理路径」的科室,患者卧床时间平均缩短5.2天,谵妄发生率降低28%;

l VAP发生率:通过「集束化护理措施」(如口腔护理、床头抬高、气囊管理),可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15%降至6%以下;

l 患者满意度:当护士每天与患者交流时间≥20分钟时,患者对ICU的恐惧感降低41%,康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减少33%。

结语:重症康复不是「单人闯关」,而是「团队接力」

从气管插管到自主呼吸,从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重症患者的每一次「重生」都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中,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护士则是「路线规划师」+「陪跑员」——他们用注射泵上精确到0.1ml/h的药物剂量、翻身时温柔的托举动作、康复训练中充满期待的眼神,为患者筑起从「危」到「安」的桥梁。

下次当您在医院看到ICU护士穿梭于病床间,或是看到康复患者对护士说出「谢谢」时,请记得:这些平凡的身影背后,藏着无数次凌晨的坚守、无数次与死神的「抢时间」,以及对「生命尊严」最朴素的信仰。

 

(郑晓玉 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