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镇痛镇静治疗:ICU护理中如何让患者舒适度过「艰难时期」?

2024-06-04 08: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重症医学科(ICU)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昏迷的患者身上连接着各种监护仪器,细密的管路延伸至体内,呼吸机规律地输送着氧气……这里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但对于患者而言,更是充满疼痛与恐惧的「艰难时期」。在这场生命的保卫战中,镇痛镇静治疗如同一场温柔的「护航」,让患者在减轻痛苦的同时,为身体修复赢得宝贵时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ICU护理中这项关键的治疗手段。

一、为什么ICU患者需要镇痛镇静?

(一)重症患者的「双重煎熬」 ICU收治的多是严重创伤、感染、器官衰竭等危重患者,他们面临的痛苦远超常人想象: - 躯体疼痛:术后伤口的剧烈疼痛、创伤骨折的刺痛、气管插管带来的咽喉部异物感、留置导管引发的局部压迫感等,每一种都可能让患者陷入煎熬。 - 心理恐惧:陌生的环境、昼夜不分的治疗节奏、监护仪的滴滴声、医护人员严肃的神情……即使清醒的患者,也可能因强烈的孤独感和对病情的担忧,产生「ICU综合征」,表现为焦虑、谵妄甚至濒死感。

(二)镇痛镇静的核心目标 ICU的镇痛镇静并非简单「让患者睡觉」,而是通过药物精准调控,实现三大核心目的: 1. 减轻痛苦:缓解疾病本身或治疗操作带来的疼痛,降低机体应激反应。 2. 改善氧耗:避免患者因躁动挣扎增加心肺负担,减少氧气和能量的额外消耗。 3. 促进治疗: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机械通气、手术清创等医疗操作,降低意外拔管、伤口撕裂等风险。 案例:曾有一位多发肋骨骨折的患者,因疼痛剧烈无法配合呼吸机呼吸,每次吸气都引发剧烈咳嗽和血氧下降。通过精准的镇痛镇静治疗,患者逐渐放松,呼吸趋于平稳,为后续肺功能恢复争取了时间。

二、镇痛镇静治疗的「精准密码」 在ICU,镇痛镇静绝非「打一针就完事」,而是需要护理团队像「调音师」一样,根据患者状态动态调整方案。

(一)药物选择:「镇痛」与「镇静」各司其职 - 镇痛药物: -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适用于中重度疼痛,能有效抑制痛觉传导,但需警惕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副作用。 -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轻度疼痛或联合用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 镇静药物: - 苯二氮䓬类(如咪达唑仑):起效快、安全性高,适合短期镇静,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蓄积和谵妄。 - 丙泊酚:俗称「牛奶针」,起效迅速且代谢快,常用于需要快速苏醒的患者,如手术重症患者。 - 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且不抑制呼吸,适合需要唤醒交流的患者。

(二)剂量调控:从「最小有效量」开始 护理人员会通过专业评估工具(如疼痛评估量表、镇静躁动评分SAS),实时判断患者状态: - 疼痛评估:对清醒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0-10分,0为无痛,10为剧痛);对无法交流的患者,观察皱眉、肢体挣扎等生理反应。 - 镇静深度监测:目标是让患者处于「安静入睡、呼唤能醒」的状态(镇静评分RASS为-2至0分)。护士会根据评分调整药物泵入速度,避免剂量不足导致躁动,或过量引发呼吸抑制、低血压。 小知识:丙泊酚因具有「剂量依赖性」,护士会从0.3mg/kg/h的小剂量开始泵注,每15-30分钟评估一次,逐步调整至理想镇静水平。

三、ICU护士的「守护细节」:不止于用药 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离不开护理团队的精细化管理。在ICU,护士的工作渗透到每个细微环节:

(一)体位管理:舒适与安全兼顾 - 为接受镇静的患者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避免压疮; - 抬高床头30°-45°,预防误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用软枕支撑肢体,保持关节功能位,减少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风险。

(二)管道护理:警惕「沉默的危险」 镇静状态下的患者可能因无意识动作拉扯管道,护士会: - 使用「管道固定装置」(如高举平台法),确保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关键管道安全; - 每班检查导管刻度和固定情况,床边备齐紧急拔管抢救物品。

(三)唤醒与沟通:不让患者「独自沉睡」 - 每日唤醒计划:在医生指导下,暂停或减少镇静药物剂量,让患者短暂清醒,便于评估意识、进行康复训练(如握手、肢体活动); - 非语言沟通:对暂时无法说话的患者,护士会通过写字板、手势、眼神交流传递关怀,或播放家属录音缓解焦虑。 真实故事:一位因重症肺炎接受镇静治疗的患者,在每日唤醒时,护士发现他总是盯着床头的全家福照片。此后,护士便将照片调整到患者视线可及的位置,并在每次护理时轻声说:「您女儿今天又来电话了,等您好起来就能回家抱抱她啦。」这些细节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四、家属关心的常见问题解答

(一)镇痛镇静会「睡傻」吗? 不必过度担心。短期、规范使用镇痛镇静药物通常不会影响认知功能。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等新型药物甚至可能降低谵妄发生率。但长期镇静患者可能出现「ICU获得性衰弱」,需通过早期康复锻炼(如被动关节活动、床旁站立训练)预防。

(二)为什么有时患者会「流眼泪」或「手脚动」? 这可能是镇痛不足的表现。ICU护士会及时评估疼痛程度,调整药物剂量。此外,部分患者在浅镇静状态下可能出现梦境或幻觉,护士会通过轻柔抚摸、轻声安慰帮助其安定。

(三)家属能为镇静中的患者做什么? - 参与「唤醒时刻」:在医生允许下,陪同患者进行简单交流,如呼唤名字、告知时间地点; - 传递情感支持:录制温馨语音或视频,由护士在床旁播放,强化患者的生存意志; - 信任医护团队:镇痛镇静方案会根据患者反应动态调整,家属的配合与沟通至关重要。

五、从「镇静」到「苏醒」:一场温柔的「过渡」 当患者病情好转,医生会逐步减少镇痛镇静药物剂量,帮助其恢复意识。这个过程中,护士会重点关注: - 呼吸功能评估:观察自主呼吸频率、潮气量,确保患者能有效咳痰、维持血氧; - 心理支持:对清醒后仍有焦虑的患者,解释所处环境,介绍治疗进展,必要时请心理科会诊; - 早期活动:从床上坐起、肢体主动运动,到在护士协助下床边站立,循序渐进恢复体能。 数据显示:实施「镇痛镇静-唤醒-康复」一体化管理的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缩短2天,住院时间减少5-7天,且远期认知功能恢复更好。

结语:镇痛镇静背后,是对「生命质量」的敬畏 在ICU,每一个小数点后药物剂量的调整,每一次翻身时对管道的细心固定,每一声唤醒时温柔的呼唤,都凝聚着护理团队的专业与温度。镇痛镇静治疗不是「让患者睡着」,而是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力量,为深陷痛苦的生命搭建一个暂时休憩的「安全岛」,让他们在免于恐惧的状态下,等待身体重新积聚对抗病魔的力量。 下次当您看到ICU门口「正在进行镇静治疗」的提示牌时,请知道:门内的护士正在用精准的护理和温暖的陪伴,守护着患者穿越黑暗的黎明。 

(郑晓玉 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热度排行

精彩视频

投票

查看结果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