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CU里的‘镇痛镇静’:为何昏迷患者还要用镇痛药?

2024-10-13 19: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重症监护室(ICU)里,昏迷患者身上连接着各种仪器设备,插着气管导管、深静脉导管等,这些场景常让人感到揪心。很多人会疑惑:患者已经昏迷了,为什么还要用镇痛药呢?

一、昏迷患者为何仍需镇痛?

1.疼痛感知的神经机制

昏迷并不意味着患者完全失去了疼痛感知能力。研究表明,即使处于深昏迷状态,人体的某些神经通路依然活跃,患者仍可能感受到疼痛和不适。例如,当患者因病情需要接受翻身、吸痰、更换体位等操作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虽然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但身体会通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等生理指标表现出来。

2.疼痛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疼痛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它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此外,疼痛还会导致患者代谢率升高,增加氧耗氧需,使原本就受损的器官负担加重。例如,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疼痛引起的呼吸急促会加重肺部的损伤,影响治疗效果。

3.预防继发性神经损伤

对于存在颅内压增高等继发性颅脑损伤风险的昏迷患者,镇痛治疗尤为重要。疼痛会加重颅内压升高,进一步损伤脑组织。通过使用镇痛药物,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控制癫痫发作,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从而保护大脑功能。比如,在脑出血患者中,及时有效的镇痛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ICU镇痛镇静的具体步骤

1.制定目标:昏迷患者以充分镇痛为基础,制定个性化镇静方案。白天尽量让患者可唤醒,便于评估,如需神经检查选浅镇静;夜间适当增药助眠促恢复。

2.选药定剂:镇痛常用芬太尼、瑞芬太尼、氢吗啡酮等,起效快、易调量,如芬太尼用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常用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前者快速诱导苏醒,后者镇静、镇痛、抗焦虑且呼吸抑制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从小剂量开始调整。

3.评估深度:用专业评分系统评估。疼痛评估,能表达者用NRS评分(≥1分干预,目标≤3分),不能表达者用BPS评分(>3分干预,目标<5分);镇静深度用RASS评分,浅镇静-1-0分,较深镇静-2--4分,深镇静-5分。每2小时评估RASS,每4小时评估BPS/NRS,依结果调药。

4.每日唤醒:白天暂停镇静药输注,观察患者反应,唤醒标准为满足4项中3项(遵嘱睁眼、眼神追踪、握拳、动脚趾)。烦躁或呼吸困难时恢复输注,可减少用药,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及时发现意识变化。

5.监测调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和心理状况,每小时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等,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处理。根据病情变化如感染控制、器官功能恢复等调整方案。

三、镇痛镇静治疗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镇静

过度镇静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如昏迷、呼吸抑制、撤机困难、麻痹性肠梗阻、低血压、心动过缓、免疫抑制、肾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因此,在镇痛镇静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过度镇静。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处于合适的镇静深度。

2.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ICU患者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镇痛镇静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阿片类药物与苯二氮䓬类药物合用可能会增强呼吸抑制的作用。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医护人员会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

3.加强心理护理

虽然昏迷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他们的心理状态仍然需要关注。在镇痛镇静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通过轻柔的动作、温暖的语言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同时,也会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ICU里对昏迷患者使用镇痛药是基于科学的医学原理和临床实践。通过合理的镇痛镇静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器官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靳婕 郑州市中心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