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中针对危重病人进行24小时监测和护理的特殊科室。ICU中的患者往往因为各类插管、机械通气、创伤等而经历剧烈的疼痛和焦虑,有些患者甚至因无法忍受而放弃治疗,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舒适度,深度镇静与镇痛已成为ICU患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深度镇静与镇痛的重要性
ICU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导管等,这些操作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与不适。同时,疾病本身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持续的疼痛,如手术后疼痛、创伤性疼痛等。疼痛不仅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恐惧和躁动,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等,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深度镇静与镇痛的目的,就是通过药物手段,使患者达到一种安静、无痛的状态,减轻其疼痛与不适,降低应激反应,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二、深度镇静与镇痛的优缺点
1.优点
深度镇静与镇痛能显著减轻患者身体痛苦,提升治疗舒适度,同时减少焦虑、激动和谵妄,防止无意识抵抗行为,确保治疗顺利进行,保护生命安全。它还能使患者保持休眠状态,降低代谢率和氧气耗氧量,减轻器官代谢负担,为脏器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是ICU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
2.缺点
深度镇静虽然镇痛镇静效果好,但患者生理性应激反应减少,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得心血管疾病患者较易发生心肌缺血,对患者具有一定风险性。
三、深度镇静与镇痛的评估与给药
1.评估工具
使用重症监护病房疼痛观察工具(CPOT)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估,每4小时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遵医嘱用药镇痛,评分≥3分时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维持CPOT评分为0~3分。
2.给药原则
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予以适当的镇静,使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能与医护工作者、家属交流,并能进行身体活动、锻炼,同时也允许患者在安静状态下逐渐入睡。运用RASS评估患者镇静状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最小镇静剂量达到患者最大舒适度为宜,维持RASS评分2~3分,保持患者在舒适、平静和合作(Comfortable, Calm and Cooperative)“3C”原则的浅镇静状态。
四、深度镇静与镇痛的药物选择
1.镇痛药物
吗啡、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都是常用的镇痛药物。其中,瑞芬太尼起效迅速,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无蓄积现象,临床研究显示它能缩短机械通气及ICU入住时间,并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2.镇静药物
地西泮、咪达唑仑、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均为常用的镇静药物。其中,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镇静药,镇静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能减少苯二氮䓬类和丙泊酚用量,改善谵妄状态,降低机械通气时间。
五、深度镇静与镇痛的人文关怀
1.及时沟通
患者入住ICU后,及时与家属沟通,完善患者信息采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睡眠状况、心理状况等,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做好交接班,使每班护士都能了解并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
2.情感支持
床旁放置患者与家人的照片,供患者翻看,将家人的语音信息录音并播放给患者听。根据患者及家属的要求适当增加探视次数和时间,采取预约探视法允许家属探视,给予情感支持,使患者配合治疗。
3.环境营造
工作区域增加时钟配置,护士每班交接时对患者进行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强化,帮助患者建立昼夜时间观念,睡前播放半小时舒缓音乐,以促进患者睡眠。
4.非语言沟通
科室制作简易沟通手势图片导入iPad,教会患者手势的含义,促进患者表达意愿,经常向患者竖起大拇指、与患者握手抚慰等方式鼓励患者坚持。
六、结论
深度镇静与镇痛是ICU患者舒适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定期的评估与给药、以及全面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舒适度,促进患者的康复。然而,深度镇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王思远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