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发现家中的坚果发霉、大米结块,或是花生散发刺鼻气味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变质现象背后,正隐藏着一位致命的 “隐形杀手”—— 黄曲霉毒素。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 Ⅰ 类致癌物,它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究竟什么是黄曲霉毒素?它如何产生、又该如何防范?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一潜伏在食物中的健康隐患。
一、认识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强的 “生物武器”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 20 多种衍生物,其中毒性最强、致癌性最突出的是黄曲霉毒素 B1。它的毒性远超人们熟知的氰化物、砒霜,1 毫克黄曲霉毒素 B1 即可致癌,20 毫克便能致人死亡。在动物实验中,极微量的黄曲霉毒素就能引发肝脏细胞癌变,其致癌力是奶油黄的 900 倍、二甲基亚硝胺的 75 倍。
黄曲霉毒素化学性质稳定,常规的烹饪温度(100℃)几乎无法将其完全破坏,即便经过蒸煮、油炸,食物中的毒素依然可能残留。它能溶于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却不溶于水,这使得用水清洗发霉食物难以达到去除毒素的目的。此外,黄曲霉毒素耐高温、耐酸碱,只有在 280℃以上的高温下才会裂解,而这样的高温早已超出日常烹饪条件。
二、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温暖潮湿的 “孵化场”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当温度在 25-30℃、相对湿度超过 80% 时,这些真菌便会快速生长繁殖,并大量产生黄曲霉毒素。因此,储存不当的粮食、坚果、油料作物等成了毒素滋生的 “温床”。
谷物在收获后若未及时干燥,水分含量过高,在储存过程中极易被黄曲霉污染。例如,玉米、小麦在潮湿的仓库中堆放,短短几天就可能出现霉变;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一旦受潮,果仁表面很快会出现黄曲霉毒素。此外,一些加工食品如花生油、玉米淀粉,如果原料受到污染,即便经过加工,成品中仍可能残留毒素。
除了粮食和坚果,一些看似新鲜的食品也存在隐患。变质的豆类、长期储存的中药材、发霉的水果,甚至受潮的芝麻酱、豆瓣酱等调味品,都可能成为黄曲霉毒素的藏身之处。在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食品更容易被污染,人们需要格外警惕。
三、健康威胁:从肝脏损伤到癌症的 “步步紧逼”
人体摄入黄曲霉毒素后,首当其冲受到攻击的是肝脏。毒素进入体内,会干扰肝脏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引发急性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则会增加患癌风险,尤其是肝癌。研究表明,在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中代谢转化为活性中间体,这些物质能与 DNA 分子结合,导致基因发生突变,破坏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机制,促使癌细胞生成。此外,黄曲霉毒素还可能增加胃癌、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四、防范措施:守护餐桌安全的 “盾牌”
为保障食品安全,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在中国,玉米、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 B1 的限量值为 20μg/kg,大米、食用油等其他食品限量值为 10μg/kg,婴儿食品的要求更为严格,限量值仅为 5μg/kg
防范黄曲霉毒素,关键在于从源头控制。在选购食品时,应仔细观察外观,避免购买发霉、变色、有异味的粮食、坚果;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确保产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
储存食物时,要保持环境干燥通风。粮食、坚果应放在密封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大米、面粉等不宜大量囤积,建议少量多次购买,缩短储存时间。对于容易受潮的食品,可在容器中放入干燥剂。此外,食用油开封后应尽快食用,避免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变质。
如果发现食物发霉,即便只有少量霉斑,也应果断丢弃。因为肉眼可见的霉斑周围,可能早已布满大量黄曲霉毒素,简单去除发霉部分并不能保证食用安全。在食品加工行业,企业应严格把控原料质量,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黄曲霉毒素虽隐藏极深、危害巨大,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特性,掌握科学的防范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风险。从选购、储存到烹饪,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健康。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守护好 “舌尖上的安全”,远离黄曲霉毒素的威胁。
(刘克克 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理化检测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