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温天气,警惕 “米酵菌酸” 食源性中毒

2025-06-03 10: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夏日的热浪席卷而来,高温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耐热极限,也让食品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在众多夏季食源性风险中,有一种名为 “米酵菌酸” 的毒素堪称 “隐形杀手”,其毒性极强且尚无特效解毒药,一旦误食含该毒素的食物,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在高温高湿的季节,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种致命毒素,筑牢饮食安全防线。

一、认识米酵菌酸:毒性致命的 “无形恶魔”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耐热性。它对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尤其是对肝脏、肾脏、心脏和神经系统。一旦摄入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毒素会迅速被人体吸收,干扰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破坏细胞的能量代谢,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

米酵菌酸的毒性堪称 “恐怖”,其致死剂量极低,仅需少量即可引发中毒,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更令人棘手的是,米酵菌酸非常耐热,普通的烹饪温度(如蒸煮、煎炸)无法将其破坏,即使食物经过高温处理,其中的米酵菌酸依然可能保持毒性,继续威胁人体健康。而且,目前医学上尚未研发出针对米酵菌酸的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只能依靠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来维持生命体征,这使得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二、毒素的 “温床”:哪些食物容易被污染

米酵菌酸的产生与特定的食物环境密切相关。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酵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和木耳,以及发酵薯类制品等,都可能成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滋生并产生米酵菌酸的 “温床”。

发酵米面制品是米酵菌酸中毒的 “重灾区”。例如,家庭自制的发酵玉米面、糯米面制品,像酸汤子、臭碴子、发酵汤圆等,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发酵时间过长、储存不当,就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加速了微生物的繁殖,使毒素产生的风险大大增加。还有变质的鲜银耳和木耳,新鲜银耳和木耳本身无毒,但如果泡发时间过长,在炎热的环境中受到细菌污染,就可能产生米酵菌酸。一些人习惯将木耳长时间浸泡,甚至隔夜泡发,这种做法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发酵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等,在制作或储存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也可能被污染。

三、中毒表现:危险来临的 “信号”

米酵菌酸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 5 - 12 小时,但也可能短至 30 分钟,长至数天。中毒初期,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症状,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肠胃不适而被忽视。随着毒素在体内的作用,病情会迅速恶化,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区疼痛、少尿或无尿等肝肾功能损害症状,还会伴有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米酵菌酸中毒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在诊断时如果医生不了解患者的饮食史,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且近期有食用可疑食物的经历,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四、预防措施:守护健康的 “防火墙”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关键在于切断毒素产生的源头,改变不良的饮食和储存习惯。首先,在制作发酵米面制品时,要严格控制发酵时间和温度,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发酵。尽量缩短制作周期,现做现吃,不要食用发酵时间过长、有酸臭味或发霉变质的食物。对于泡发木耳和银耳,一定要控制泡发时间,一般来说,夏季泡发时间不宜超过 2 小时,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若发现泡发后的木耳、银耳质地软烂、有异味,应果断丢弃。

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发酵米面制品。家庭储存食物时,要注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尤其是在高温季节,尽量将食物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防止微生物滋生。同时,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不要轻信一些所谓的 “传统发酵美食” 或 “特殊制作方法”,如果没有可靠的卫生保障,应避免尝试。

五、紧急应对:中毒后的正确处理

一旦发生疑似米酵菌酸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采取催吐措施,可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但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不要强行催吐,以免发生窒息。在进行初步处理后,应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医院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洗胃、导泻、血液净化等治疗,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高温天气里,“米酵菌酸” 如同隐藏在食物中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了解米酵菌酸的特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只有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才能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远离米酵菌酸的危害。

(张晓璐 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微生物检测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