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布”得不防的布鲁氏菌病:人畜共患的健康隐患

2025-06-02 12: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广袤的牧场与乡村,牛羊悠然漫步的场景令人心生向往。然而,在这田园牧歌般的画面背后,却潜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 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与家畜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究竟是怎样的疾病?如何传播?又该如何预防?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一 “布” 得不防的健康隐患。

一、揭开布鲁氏菌病的神秘面纱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属包含 6 个种、19 个生物型,常见的致病菌种有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其中羊种布鲁氏菌致病力最强,引发的病情也最为严重 。这种细菌呈小球杆状,无芽孢、无鞭毛,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土壤、水、皮毛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能存活 4 - 6 个月。

布鲁氏菌主要侵袭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肝、脾、骨髓、淋巴结等,也会侵犯关节、肌肉、神经系统等多个组织和器官。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与细菌展开 “持久战”,导致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且病程迁延,容易转为慢性,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

二、传播途径:危险潜伏在生活细节中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养殖人员、兽医、屠宰工人等职业人群在日常工作中,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流产物(如胎衣、羊水)、分泌物(如乳汁、粪便)或组织(如肉、内脏)时,细菌可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例如,在接羔、处理病死牲畜时,若未做好防护,双手沾染病菌后触摸口鼻,就极易引发感染。

消化道传播也较为常见。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生奶、未煮熟的肉类或内脏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在一些地区,人们有饮用生奶、食用凉拌牛肚、涮羊肉未熟透等饮食习惯,这些行为都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此外,被病菌污染的水源、餐具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呼吸道传播虽相对少见,但在特殊环境下不容忽视。当布鲁氏菌污染的尘埃飞扬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们吸入后即可感染。比如在皮毛加工厂、牛羊圈舍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工人吸入含有病菌的粉尘,就可能患上布鲁氏菌病。

三、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的 “健康警报”

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1 - 3 周,短者仅 3 天,长者可达数月。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初期,患者症状类似感冒,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发热多呈波浪热,即体温逐渐升高,数天后又逐渐下降,间隔数日后再次发热,如此反复。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多汗症状,尤其是在夜间和退热时,汗水可湿透衣物。关节疼痛也是常见症状,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呈游走性,严重时影响活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若急性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布鲁氏菌病。慢性期患者症状多样且不典型,主要表现为长期低热、乏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失眠、抑郁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患病还可能引发骨关节畸形、神经系统损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双重打击。

四、诊断与治疗:科学应对保健康

诊断布鲁氏菌病,医生会综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若患者近期有牛羊等家畜接触史或食用过未煮熟的畜肉、未消毒的奶制品,同时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布病。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等,通过检测血液中布鲁氏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也可进行细菌培养,但由于布鲁氏菌生长缓慢,培养周期较长,且存在实验室感染风险,通常不作为首选方法。

一旦确诊,需及时规范治疗。治疗原则是联合用药、足疗程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疗程一般为 6 - 8 周。对于病情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或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以促进康复。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或转为慢性,增加治疗难度。

五、预防措施:筑牢健康防护网

预防布鲁氏菌病,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养殖人员、兽医、屠宰工人等高危职业人群,应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时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工作结束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消毒双手。养殖场要做好畜群的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畜,对新生幼畜进行免疫接种;对圈舍、用具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应避免食用生奶、未煮熟的肉类和内脏,不喝来源不明的奶制品;购买肉类时选择正规渠道,确保食品经过检疫合格。此外,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布鲁氏菌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规律,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无论是职业人群还是普通公众,都应重视这一人畜共患疾病,从生活细节入手,筑牢健康防线,让布鲁氏菌病无处遁形。

(王文江 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微生物检测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