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却是一种不容小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也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了解布鲁氏菌病并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认识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布鲁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目前已发现12个种,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这种病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消毒剂比较敏感,但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布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春末夏初)为多,且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及皮毛工人等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
布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急性期患者常出现寒颤、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热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体温下降时可出现大汗。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呈痉挛性疼痛。关节痛多见于脊柱、骶髂、膝、肩等大关节,可为游走性刺痛。部分病例可仅有低热,在此期间若未能得到规范有效治疗,在数天至2周无热期后可再次出现发热表现,呈现出“波状热”。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骨关节、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损害等并发症。病程在3个月以内为急性期,3—6个月为亚急性期,超过6个月为慢性期。
二、布病的传播途径
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首先是接触传播,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及其尸体,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及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其次是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生乳及未熟的肉和内脏而感染。最后是呼吸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苍蝇携带、蜱叮咬亦可传播本病,但较为少见。
三、预防布病的方法
1.职业防护:对于从事畜牧养殖工作的人员,养殖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及时清理牲畜粪便,降低布鲁氏杆菌的滋生与传播。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务必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牲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流产物等。在牲畜流产和分娩之际尤应特别注意,穿着防护服,做好消毒工作。
2.饮食安全:牛奶、羊奶等奶制品是布鲁氏杆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饮用前务必进行彻底消毒,如采用巴氏消毒法或煮沸等方式。未经消毒处理的生鲜奶绝不能直接饮用,即使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奶制品,如奶酪、酸奶等,如果来源不明或制作过程不规范,也存在较大风险,应谨慎食用。同时,要确保牛羊肉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食、熟食分类使用,同时避免污染其它餐具。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3.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是预防布病的基础且关键的环节,在接触牲畜、畜产品或其污染的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仔细洗手,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确保双手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清洗,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若没有流动水,也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应急清洁。
4.动物检疫:严格的动物检疫是阻断布病传播的重要防线。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牲畜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工作,严禁未经检疫合格的牲畜进入市场流通或屠宰加工。在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等场所,要建立完善的检疫制度,对每一批次的牲畜进行严格检查,一旦发现感染布鲁氏杆菌的牲畜,立即进行隔离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养殖户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防止气溶胶传播。
5.健康教育普及: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社区宣传等方式,广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详细介绍布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症状以及预防方法,提高民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布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传播途径,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就能够降低感染的风险。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做好布病的预防工作,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张冬雨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