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患者因骨折、关节损伤等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配合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旨在为创伤骨科患者提供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配合的指南。
一、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创伤骨科术后,患者肢体长时间制动易引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加速骨折愈合,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基础。
二、康复训练阶段划分与内容
(一)被动运动阶段(术后1-2周)
此阶段患者因疼痛、伤口未愈合等原因,肢体活动能力受限,需进行被动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如膝关节术后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运动时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
(二)主动辅助运动阶段(术后2-4周)
随着伤口愈合和疼痛减轻,患者可在他人帮助或借助辅助器具下进行主动辅助运动。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下肢骨折患者可借助助行器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此阶段逐渐增加患者的主动参与度,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
(三)主动运动阶段(术后4-6周)
患者肢体功能进一步恢复,可进行主动运动。包括关节的全范围活动、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等。如肩关节术后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主动运动,每日3-4组,每组10-15次。主动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四)抗阻运动阶段(术后6周以后)
当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可进行抗阻运动。通过使用哑铃、沙袋等器械增加运动阻力,进一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如踝关节术后患者进行踝关节的抗阻背伸、跖屈运动,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阻力。
三、护理配合要点
(一)心理护理
创伤骨科患者往往因疼痛、活动受限等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向患者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二)疼痛护理
疼痛是影响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评估疼痛程度,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同时,可采用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缓解疼痛。在康复训练前,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训练的依从性。
(三)体位护理
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助于减轻肢体肿胀,预防关节畸形。术后患者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如膝关节术后用软枕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
(四)康复训练指导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训练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预期效果。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示范,确保患者动作规范,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疼痛加剧、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报告医生。
(五)并发症预防护理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深呼吸、咳嗽等,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给予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物理预防措施,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六)营养支持护理
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鼓励患者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促进骨折愈合。
四、康复训练与护理配合的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2.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计划。
3.安全性: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4.定期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和护理计划。
五、总结
创伤骨科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和细致入微的护理配合,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康复理念和技术,为创伤骨科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服务。
(赵晓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 创伤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