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手术在修复骨骼损伤、恢复肢体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却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严重威胁。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若血栓脱落,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了解创伤骨科术后预防DVT的护理要点,对于保障患者术后安全、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一、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一)形成原因
创伤骨科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手术创伤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患者活动受限,下肢肌肉泵作用减弱,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此外,患者年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病史等因素也会增加DVT的发生风险。
(二)危害
DVT不仅会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和浅静脉扩张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肺栓塞可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猝死,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要点
(一)基础护理
1.体位管理:术后将患者患肢抬高30度,避免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对于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在患肢大腿下垫枕,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15度,患肢外展30度,并穿防旋鞋,以保持正确的体位,促进静脉回流。
2.饮食调整: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同时,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控制血糖和血脂,降低血液黏度。
3.水分补充:术中和术后应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2000毫升。
(二)物理预防
1.弹力袜:穿着循序减压弹力袜(GEC),通过在腿部形成压力梯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积和凝固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型号,确保其舒适度和有效性。
2.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和放气,对下肢进行按摩,增加静脉壁的张力和血流速度,预防血栓形成。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避免压力过大导致皮肤损伤。
3.足底静脉泵:足底静脉泵利用足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指导患者进行足底主动运动,如足踝主动环转运动,每次20次/分,2分/次,1次/2小时,以增强足底静脉泵的作用。
(三)药物预防
1.抗凝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等。使用抗凝剂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定时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某些高危患者,可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增强抗凝效果。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四)病情观察
1.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患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浅静脉充盈和肌肉压痛等症状。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持续胀痛,压迫小腿腓肠肌的两侧或将足向背侧屈曲时,疼痛更明显,足背及踝部常有水肿。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整个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和浅静脉扩张。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血液指标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了解抗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1.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强调早期活动、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早期活动的方法,如足踝活动、股四头肌训练等,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2.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活动受限等原因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在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前,可采用向心性按摩双下肢、足踝被动环转运动等被动运动;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尽早做足踝主动环转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等主动运动。对于疼痛影响活动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以提高患者的活动依从性。
三、总结
创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基础护理、物理预防、药物预防、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以及早期活动等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DVT的危害,掌握预防DVT的护理要点,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保障。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共同预防DVT的发生。
(赵晓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 创伤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