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如同潜藏在患者身边的 “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却可能带来致命威胁。据统计,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 40%-60%,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肺部,引发肺栓塞,死亡率可高达 20%-30%。因此,做好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对骨科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高危因素出发,深入了解专业的预防护理建议。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与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基于三大因素,即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这被称为 “Virchow 三联征”。在骨科手术过程中,无论是骨折部位的直接创伤,还是手术操作对血管的牵拉、挤压,都可能导致血管壁受损,从而触发凝血机制,促使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往往因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原因,长时间卧床休息,使得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骨科手术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也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此外,高龄、肥胖、吸烟、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素,以及恶性肿瘤、长期服用避孕药等情况,都会进一步增加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弹性变差,血液流动相对缓慢,更需要重点关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专业护理预防措施
机械预防
1、早期活动:在医生评估许可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活动。术后麻醉清醒后,患者即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足趾屈伸、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通过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每小时进行 5 - 10 分钟,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步开展膝关节屈伸、直腿抬高等练习。一般术后 24 - 48 小时,若病情稳定,应鼓励患者坐起,在床边进行短时间的坐立练习;术后 2 - 3 天,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协助下,尝试下床站立、缓慢行走。早期活动不仅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还对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肺部并发症等具有积极作用。
2、压力治疗: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是常见的机械预防手段。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对下肢不同部位施加由远及近递减的压力,促使静脉血液回流,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选择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腿围、身高、体重等参数,挑选合适的型号,确保压力适中且穿着舒适。一般晨起时穿着,晚上睡觉时脱下。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则通过周期性地对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模拟肌肉收缩和舒张对血管的挤压作用,促进血液流动。通常将装置的袖套包裹在患者下肢,设定合适的压力和充气时间,每天使用 8 - 12 小时。
3、体位管理:术后卧床期间,避免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防止过度屈膝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保持患肢功能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更换体位,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避免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药物预防
1、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低分子肝素一般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具有使用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特点,在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应用广泛。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注射。华法林是一种传统的口服抗凝药,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避免出血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服用方便,但价格相对较高。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要密切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倾向,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2、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华法林与许多药物(如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等)合用时,可能会影响其抗凝效果,增加或减少出血风险。在使用其他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此外,一些食物(如富含维生素 K 的绿叶蔬菜)也可能影响华法林的疗效,患者在饮食上需要适当注意,但无需刻意避免摄入。
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饮食:术后患者应保持饮食均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和全谷类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 1500 - 2000 毫升左右,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2、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血液流动,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因此,吸烟的患者术后应严格戒烟。饮酒也可能对血管和凝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尽量做到不饮酒。
自我监测与及时就医
患者和家属在术后要学会自我监测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症状。若发现下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红或发紫等异常情况,尤其是单侧下肢出现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可能,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即使出院后,也要继续关注下肢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从机械预防到药物预防,再到饮食与生活方式的调整,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共同筑起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坚实防线,为患者的顺利康复保驾护航。
(陶玉春 泌阳县人民医院 骨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