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出血后,为什么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许多患者家属认为“养病就是躺着休息”,但事实上,发病后尽早介入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减轻后遗症,甚至让部分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原理: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科学训练,健康脑组织可代偿受损区域功能。但黄金康复期通常在发病后3-6个月内,越早开始训练,效果越好。
二、分阶段康复训练:从卧床到行走的实用方法
(一)急性期(发病1-2周,卧床为主)
目标: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为后续训练打基础。
1. 正确肢体摆放(良肢位护理)
◦ 仰卧位:瘫痪侧肩下垫薄枕,手臂伸直稍外展,手掌心向上;膝关节下方垫软枕,避免足下垂(可在床尾用枕头支撑脚掌)。
◦ 侧卧位:患侧在上时,胸前放枕头支撑手臂,下肢屈膝屈髋,两腿间夹枕头;健侧在上时,患侧手臂前伸,避免受压。
2. 被动关节活动
家属每天帮患者活动瘫痪侧肢体,每个关节(肩、肘、腕、指、髋、膝、踝)做5-10次缓慢屈伸、旋转动作,力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例如:
◦ 肩关节:托住患者肘部,轻轻将手臂向上举过头顶(避免用力牵拉,防止脱臼)。
◦ 踝关节:一手固定脚跟,一手推脚掌向上,做“勾脚”动作,预防足下垂。
(二)恢复期(病情稳定后,约2-12周)
目标: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逐步坐起、站立、行走。
1. 坐起训练
先将床头摇高30°,患者无头晕后逐步增加到45°、60°,每次维持5-10分钟。能坐稳后,让患者双手交叉握住(患手拇指在上),用健侧手臂带动患侧向前伸,练习从床边坐起(家属可在患侧腰部辅助)。
2. 站立训练
扶患者从床边缓慢站起,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扶床栏或家属肩膀保持平衡。初期每次站立1-2分钟,每天3-5次,逐渐延长至10-15分钟。可配合“重心转移训练”:让患者身体左右摆动,或向前弯腰捡小物品(家属需在旁保护)。
3. 行走训练
先练习原地踏步,再借助助行器或家属搀扶缓慢迈步。注意:
◦ 患侧脚先迈:家属站在患侧,一手扶腰,一手握患手,引导患者先抬患侧脚,脚跟先着地,再脚掌踩实。
◦ 避免划圈步态:若患者抬脚困难,可在鞋底贴防滑贴,或通过康复器械(如减重步态训练仪)辅助练习。
(三)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侧重代偿与居家适应)
目标:利用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并发症。
• 手部精细训练:用患手抓握橡胶球、捏橡皮泥、拧瓶盖,或使用加粗餐具进食,逐步恢复手指灵活性。
• 语言康复:从单字发音(如“啊、妈”)开始,每天练习朗读报纸标题,或跟着手机APP做“复述句子”训练。
• 辅助工具使用:若行走不稳,可使用四脚拐杖或轮椅;上肢功能较差者,可用长柄勺、穿衣辅助器等工具完成日常活动。
三、日常护理要点:吃好、心情好、防并发症
1. 饮食调理
◦ 低盐低脂:每日盐摄入<5克,避免肥肉、油炸食品,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优质蛋白(鱼、鸡蛋、豆腐)。
◦ 防便秘: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多吃香蕉、火龙果、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用缓泻剂。
2. 心理支持
脑出血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家属需多陪伴,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可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照片回忆等方式,帮助其建立信心。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及时就医。
3. 并发症预防
◦ 压疮:每2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在骨突处(如尾椎、脚踝)垫减压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 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卧床时头偏向一侧,避免呛咳;家属可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帮助排痰。
◦ 深静脉血栓:卧床时多做踝泵运动(勾脚-伸脚循环),或穿医用弹力袜,避免长时间下肢下垂。
四、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 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每次训练以患者稍感疲劳但能承受为度,每天总时长30-60分钟,分2-3次完成。
2. 安全第一:训练时移除地面障碍物,保持光线充足;使用助行器时,确保器械高度合适(手柄高度与手腕平齐)。
3. 定期复查:每1-3个月到医院评估康复进展,调整训练方案。若出现肢体疼痛加重、头晕、意识模糊等情况,立即就医。
脑出血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但每一点努力都可能带来改变。家属的耐心陪伴和科学护理,是患者重返生活的重要支撑。记住:即使病程超过6个月,坚持训练仍能改善功能!保持信心,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守护患者的希望。
(方晓雪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高新ICU 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