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守护银龄健康:老年人用药安全全攻略

2025-03-24 11: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用药种类和频率也随之增加。有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患有 3.1 种慢性病,同时服用 4-6 种药物的情况极为普遍。然而,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加上感知能力弱化,用药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因此,掌握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是守护长辈健康的重要课题。 

用药前:全面评估,奠定安全基础 
老年人用药前的评估工作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需要从健康状况、用药历史和药物本身等多维度展开。 

首先,全面梳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用药时需综合考量。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压药时,要避免选择可能升高血糖的药物;肾功能不全的老人,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需调整剂量。此外,还需明确告知医生老人的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原,以防过敏反应发生。 

其次,建立完整用药档案不可或缺。档案应详细记录老人目前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中药等,注明每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及停药原因。同时,记录既往用药不良反应史,如曾因服用某种药物出现皮疹、头晕、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需特别标注。这份档案在就医时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用药情况,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相互作用。 

最后,谨慎选择药物及剂型。老年人吞咽功能可能减弱,应尽量选择易于服用的剂型,如分散片、口服液等,避免使用过大的片剂或胶囊,以防噎呛。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老人,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用药中:规范操作,降低风险隐患 
用药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是减少风险的关键环节,涉及剂量控制、给药方式、药物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是首要原则。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通常应采用 “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 的方式,一般从成人剂量的 1/2 或 1/3 开始,根据疗效和耐受性缓慢增加至合适剂量。尤其是对于作用强烈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镇静催眠药等,更需谨慎调整剂量,避免因剂量过大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低血压休克、低血糖昏迷等。 

正确掌握给药方式和时间也不容忽视。不同药物有不同的给药要求,如肠溶片需整片吞服,不可嚼碎;缓释片、控释片不可掰开或碾碎服用,以免破坏药物释放机制,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用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特性和病情需要确定,如降压药宜在早晨服用,避免夜间血压过低;降糖药应在餐前或餐时服用,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要督促老人按时服药,避免漏服、误服或擅自增减剂量。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是重要环节。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例如,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降压药与利尿药合用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因此,在添加新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此外,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时也需谨慎,如甘草与降压药合用可能降低降压效果,银杏叶与抗凝药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关注特殊人群用药需特别留意。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可能无法自主服药,需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给药,并做好记录。长期卧床的老人,服用药物后应适当抬高头部,避免药物反流引起呛咳或吸入性肺炎。对于视力不佳的老人,应将药物分装在带有清晰标记的药盒中,注明药物名称、剂量和用药时间,方便识别。 

特殊情况:针对性应对,保障用药安全 
老年人在特殊生理状态或疾病情况下,用药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适应身体的特殊需求。 

肝肾功能减退时的用药调整尤为重要。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会导致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易引起药物蓄积中毒。因此,在使用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时,需根据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调整剂量或给药间隔。例如,肾功能不全的老人使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需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防肾毒性加重。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用药需谨慎选择。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菌群失调和耐药性产生。同时,要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导致耳毒性和肾毒性,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腱损伤等,老年人使用时需密切观察。 

慢性病长期用药管理是重点内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根据指标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降糖药剂量,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同时,要教育老人认识慢性病的特点,坚持长期规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以防病情波动。 

用药后:密切监测,及时处理问题 
用药后的监测和管理是确保用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评估用药效果。 

加强用药后监测是必要措施。用药后应密切观察老人的身体反应,包括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对于服用特殊药物的老人,如抗凝药需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降糖药需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 

妥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至关重要。如果老人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轻度胃肠道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严重皮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同时,要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及转归,为后续用药提供参考。 

定期评估用药效果和必要性不可或缺。老年人用药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到医院复诊,由医生评估药物疗效,判断是否需要继续用药、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对于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止痛片、镇静催眠药等,在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药,避免长期使用产生依赖性或蓄积毒性。此外,要清理家庭药箱,及时处理过期、变质或不再使用的药物,防止误服。 

老年人用药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老年人自身、家属、医生和药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面的用药前评估、规范的用药中操作、针对性的特殊情况处理和细致的用药后监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用药风险,保障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提高其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关注长辈用药安全,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陈琳 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剂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