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中医角度看玫瑰糠疹:辨证施治,调和气血是关键

2025-04-09 19: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玫瑰糠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躯干及四肢近侧端出现的色红皮损,伴有糠秕状脱屑。古代中医文献中,该病被称为“风热疮”、“风癣”、“子母癣”等,揭示了其发病与风、热等邪气的密切关系。从中医角度来看,玫瑰糠疹的发病机理复杂,涉及血热、风邪、阴血耗伤等多个方面,治疗时需辨证施治,以调和气血为核心。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玫瑰糠疹的初起病因在于血热内蕴,复感风邪,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腠理闭塞,内外合邪,营卫失和,从而导致发病。随着病程的延长,风热之邪蕴郁肌肤,化热生燥,灼伤阴血、津液,阴火内热,肌肤失养,病情进一步加重。

二、辨证施治

风热犯表证

症状:起病急,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斑疹,相互融合,形如地图,鲜红色,上覆较多糠秕状鳞屑。伴有中度瘙痒感,轻度发热,咽疼不适,轻微咳嗽,口渴欲饮,舌质微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浮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包括金银花、绿豆衣、牛蒡子、桔梗、荆芥、防风、生甘草、生地黄、牡丹皮、连翘、大青叶、沙参等。

血热风燥证

症状:皮疹呈片状,圆形或椭圆形,色泽鲜红,上覆糠秕状鳞屑,分布以上身为多,发病急骤。伴有心烦,口渴,口干,大便干燥,小便微黄,瘙痒明显。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微数。

治法:清热凉血,散风止痒。

方剂:凉血消风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白茅根、生地黄、紫草、白鲜皮、当归、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牡丹皮、赤芍等。

血虚风燥证

症状:病程较长,皮疹范围大,色暗红或淡褐色,皮肤干燥,鳞屑较多。伴有口干咽燥,瘙痒剧烈。舌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方剂:沙参麦冬汤合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物包括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生地黄、玄参、白芍、白蒺藜、防风、白鲜皮、当归、首乌藤、鸡血藤、炙甘草等。

三、中成药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玫瑰糠疹,中成药也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百癣夏塔热片:适用于风热犯表证、血热风燥证,具有清除异常粘液质、胆液质及败血,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

复方青黛胶囊:适用于血热风燥证,具有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的功效。

丹参酮胶囊:适用于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养阴的功效。

肤痒颗粒: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具有祛风活血,除湿止痒的功效。

皮敏消胶囊:适用于风热犯表证、血热风燥证,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止痒、消肿散结的功效。

消银颗粒:适用于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具有清热凉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

四、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玫瑰糠疹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中药湿敷、中药涂擦、中药药浴、针灸和刺络拔罐等。

中药湿敷:如复方黄柏液涂剂、皮肤康洗液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腐、凉血除湿、杀虫止痒的功效。

中药涂擦:如肤舒止痒膏、七参连软膏、青鹏软膏、冰黄肤乐软膏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消肿、除腐生肌的功效。

中药药浴:适用于各型患者,可用淀粉浴或中药煎汤药浴、熏蒸、熏洗,如苦参、白鲜皮、紫草、土茯苓、板蓝根、槐花、白芍、杏仁等煎汤。

针灸:适用于各型患者,具有祛邪止痒、平衡阴阳的功效。

刺络拔罐:适用于局部瘙痒剧烈的各型患者,具有祛风止痒、清热凉血的功效。

五、预防与调护

玫瑰糠疹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因此,预防与调护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保持皮肤清洁,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润肤剂,禁用碱性肥皂洗澡。

避免使用刺激性外用药物,勿搔抓皮肤。

忌辛辣刺激饮食及牛羊肉、海鲜等发物。

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急性期避免洗浴,防止皮损加重。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玫瑰糠疹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内治法、外治法、中成药治疗以及预防与调护等多方面综合治疗,旨在调和气血、祛风止痒、清热解毒,从而有效改善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杨健 延津县中医院 皮肤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