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其发病机理复杂,常由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情志内伤等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湿热内蕴,外受风湿热邪相搏而成。中医治疗湿疹,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皮损形态、病程长短、兼夹症状及舌脉四诊合参,将湿疹分为不同的证型,施以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一、湿疹的中医辨证分型
湿热浸淫证
症状表现:急性发作期,皮损潮红灼热,密集丘疹水疱,渗液流津,基底鲜红,瘙痒剧烈,夜间尤甚。患者多伴身热不扬,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湿热之邪蕴于肌肤,不得疏泄。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化裁,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萆薢、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等。
脾虚湿蕴证
症状表现:亚急性期,皮损色淡红,肿胀减轻,渗液减少,仍有少量鳞屑,瘙痒阵发性发作。患者多面色萎黄,脘腹胀满,纳呆便溏,神疲倦怠。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浸淫肌肤。
治疗原则:健脾利湿,佐以清热。
常用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药用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厚朴、泽泻、滑石、防风、白鲜皮等。
血虚风燥证
症状表现:慢性顽固性湿疹,皮损干燥粗糙,色素沉着,呈苔藓样变,抓痕血痂遍布,瘙痒入夜加重。患者常伴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舌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数。
病因病机:久病伤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治疗原则: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常用方剂: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化裁,药用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何首乌、荆芥、防风、蝉蜕、乌梢蛇等。
二、精准施治
外治法:根据皮损情况,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湿热浸淫证可用黄柏、苦参、地榆煎汤冷湿敷;脾虚湿蕴证可予苍耳子、蛇床子、白矾煎汤外洗;血虚风燥证可外涂青黛散调麻油,或用熟地黄、当归煎膏外敷。
针灸疗法:常取曲池、血海、三阴交为主穴,根据辨证结果配穴。湿热证配阴陵泉、丰隆;脾虚证配足三里、脾俞;血虚证配膈俞、太溪。耳针取肺、神门、内分泌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刺络拔罐在大椎、肺俞等穴施术,可泄热解毒。
饮食调摄:强调忌口辛辣发物,湿热证禁食牛羊肉、海鲜;脾虚证少食生冷瓜果;血虚证多食黑芝麻、核桃。慢性湿疹患者常因瘙痒影响睡眠,可配合酸枣仁百合粥食疗。
情志调适:疏导焦虑抑郁情绪,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病情恢复。
特殊部位用药:耳部湿疹多属肝胆湿热,加柴胡、郁金;阴囊湿疹常兼肾经湿热,加知母、黄柏;手部湿疹多与接触异物有关,外洗方中加花椒、艾叶。儿童湿疹多因胎毒未清,可加连翘、金银花;老年性湿疹需顾护正气,加黄芪、太子参。
三、治疗周期与预期效果
湿疹的治疗周期因病情轻重、个体差异及治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急性湿疹治疗时间较短,约1-2周;慢性湿疹治疗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经过合理的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皮损逐渐消退,瘙痒减轻。但湿疹易反复发作,患者需注意预防调护,减少复发。
四、总结
中医治疗湿疹,注重辨证分型,精准施治。通过清热利湿、健脾利湿、养血润燥等不同的治疗原则,结合中药内服、外用、针灸、饮食调摄、情志调适等多种手段,旨在恢复身体的平衡,增强免疫力,从根本上解决湿疹问题。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杨健 延津县中医院 皮肤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