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家属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原本清醒的患者突然开始胡言乱语,甚至出现幻觉、情绪失控等异常行为。这种看似“诡异”的现象,医学上称为“谵妄”,是ICU患者常见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一、谵妄是什么?为何会发生?
谵妄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丧失(如分不清时间、地点或人物)、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语言混乱)以及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患者可能出现躁动不安、大喊大叫,也可能表现为沉默寡言、嗜睡不醒。
谵妄的发生并非“精神失常”,而是大脑在极端压力下的“应急反应”。其诱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疾病本身的影响:重症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创伤、大手术等,会直接导致脑功能受损。例如,心脏手术时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引发脑部缺血缺氧,术后谵妄发生率高达70%-87%。
环境因素:ICU的密闭环境、持续灯光照射、仪器报警声、医护人员频繁操作等,会打破患者的昼夜节律,导致睡眠剥夺。例如,夜间频繁护理操作可能让患者无法入睡,白天又因药物作用昏昏欲睡。
心理因素:患者因病情危重、与外界隔绝、缺乏亲人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恐惧、焦虑等情绪。例如,一位老年患者可能因担心自己“活不过今晚”而陷入绝望。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诱发谵妄,如镇痛药、抗生素、抗胆碱能药、镇静催眠药等。例如,阿片类止痛药可能抑制神经功能,导致意识模糊。
个体易感性:高龄、痴呆、酗酒史、视听障碍、营养不良等,会增加谵妄风险。
二、如何应对谵妄?
谵妄的治疗需要多管齐下,核心原则是“去除诱因+对症支持”。
第一步:优化环境,减少刺激
调整光线和声音:夜间调暗灯光,关闭不必要的仪器报警声,使用耳塞、眼罩帮助患者入睡。例如,将监护仪的报警音量调至最低,避免突然的噪音惊吓患者。
模拟昼夜节律:在病房放置时钟、日历,帮助患者区分白天和黑夜。例如,白天拉开窗帘,夜间关闭灯光,尽量减少夜间护理操作。
第二步:控制原发病,纠正代谢紊乱
治疗感染:积极控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减少炎症因子对大脑的损伤。例如,使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降低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的水平。
纠正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高血糖等代谢异常会加重脑功能障碍,需及时纠正。例如,静脉补充氯化钠溶液,将血钠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
改善氧供:通过吸氧、机械通气等手段,纠正低氧血症,保证脑部供氧。例如,一位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后,意识逐渐清醒。
第三步:合理用药,避免过度镇静
停用诱发药物:如抗胆碱能药、苯二氮䓬类药物等,可能加重谵妄,需谨慎使用。例如,停用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的抗组胺药。
避免过度镇静:尽量减少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使用,改用右美托咪定等浅镇静药物,减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第四步:心理支持,增强现实感
加强沟通: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减少其恐惧感。
提供认知刺激: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讲述家庭故事、展示家人照片等,帮助其保持现实感知。
鼓励早期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坐起、翻身或进行简单肢体运动,促进脑功能恢复。
三、谵妄是暂时的,预后通常良好
谵妄并非“精神失常”,而是大脑在极端压力下的“应激反应”。大多数患者在脱离ICU环境、原发病得到控制后,症状会逐渐消失。
然而,谵妄也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如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脱机困难、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等。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通过优化环境、控制原发病、合理用药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平稳度过这一阶段。
ICU中的谵妄,是大脑在极端压力下的“求救信号”。通过科学护理和人文关怀,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找回“清醒的自我”。希望本文能帮助家属和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谵妄,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靳婕 郑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