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当心脏“遇险”,心内重症监护室如何救援?

2025-08-09 12: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这个拳头大小的器官,每天泵血8吨,如同永不停歇的引擎。可一旦它“罢工”——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爆发……每一秒都可能是生死分界。此时,心内重症监护室(CCU)就成了最后的“生命维修站”。这里的医护人员如何与死神赛跑?那些闪烁的仪器、忙碌的身影背后,藏着怎样的救援逻辑?今天,我们就揭开CCU的救援密码。

一、心脏“遇险”的三种致命场景,CCU各有“破局”方案

心脏的“故障”千变万化,但CCU每天面对的危重症,总有最凶险的几种。针对不同场景,医护人员早已练就精准的“破局”之道。

场景一:急性心梗——血管堵了,必须“秒通”

心梗的本质是冠状动脉被血栓堵住,心肌细胞像被掐住脖子的人,每分每秒都在坏死。此时,CCU的第一要务是“抢时间”。患者被送进CCU的瞬间,监护仪立即连接,绿色的心电波形能在1分钟内锁定梗死部位——前壁心梗看V1-V4导联,下壁心梗看Ⅱ、Ⅲ、aVF导联,就像给血管拍了“即时X光片”。

护士同步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快速推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另一条准备造影剂。医生则在5分钟内判断是否需要急诊介入手术:若符合条件,立即联系导管室,从患者进CCU到血管开通的“门-球时间”要控制在90分钟内,而经验丰富的团队能压缩到60分钟。曾有位患者凌晨3点心梗发作,CCU团队15分钟完成评估,45分钟开通闭塞血管,最终心肌坏死面积减少了60%。

场景二:恶性心律失常——心跳乱了,必须“复位”

当心脏电信号乱成一团,可能出现室颤(心跳快而无效)或停搏,这是比心梗更紧急的“瞬间杀手”。CCU的除颤仪始终处于“热备用”状态,电极片提前贴在患者胸前,护士能在10秒内完成充电、放电。

一次成功的除颤,就像给紊乱的电路“强重启”。但救援不止于此:除颤后护士立即胸外按压,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再次除颤,同时推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曾有位患者1小时内发生5次室颤,CCU团队通过反复除颤、调整药物剂量,最终让心率稳定在60-70次/分。这种“边救边调”的策略,是应对心律失常的核心。

场景三:急性心衰——泵力衰了,必须“减负”

心脏泵血能力骤降时,血液会淤积在肺部,患者躺不下、喘不上气,就像溺水般痛苦。CCU的救援逻辑是“一减一加”:减少心脏负担,增加供氧能力。

护士会立即将床头摇高45°,让患者半坐卧位,同时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医生则开具利尿剂(如呋塞米),通过排尿减少血液总量,就像给超载的“水泵”卸荷。更严重时,会启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这个植入主动脉的“小气球”,能在心脏舒张时充气助推血流,收缩时放气减少阻力,相当于给心脏“搭个拐杖”。曾有位心衰患者,用了IABP后尿量从每小时20ml增至150ml,呼吸困难在3小时内明显缓解。

二、CCU的“救援武器库”:仪器不是摆设,是生命防线

走进CCU,满眼的仪器管线看似复杂,实则每一件都是“救命神器”。它们分工明确,共同织成保护心脏的安全网。

心电监护仪:24小时“心脏哨兵”

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是心脏的“语言”:窦性心律是规律的“锯齿波”,室颤是杂乱的“震颤波”,心梗会出现“ST段抬高”的“红旗信号”。监护仪每3秒更新一次数据,心率超过100次/分或低于50次/分、血压骤升骤降时,会立即发出刺耳警报。护士能通过波形细节判断问题——比如ST段突然抬高,可能是再次心梗;QT间期延长,提示心律失常风险,这些发现比患者主诉更早,为救援争取先机。

有创血压监测:精准到“每一拍”

重症患者的血压不能靠袖带测量,CCU会通过动脉置管(通常在桡动脉)直接监测血压,波形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收缩压、舒张压精准到1mmHg。当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时,医生能根据有创血压调整剂量,避免“盲目用药”。比如血压从90/60mmHg降至70/40mmHg,护士会立即通知医生,药物剂量可能从5μg/min上调至8μg/min,这种“精准调控”能避免血压波动对心脏的二次伤害。

呼吸机:给呼吸“搭把手”

当心脏衰竭导致呼吸功能下降,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呼吸机会“接管”部分呼吸工作。它通过气管插管或面罩输送氧气,潮气量、呼吸频率、氧浓度都可精准调节。心衰患者常用“PEEP”模式(呼气末正压),能防止肺泡塌陷,增加氧气交换面积;心梗患者则用“同步模式”,让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保持节奏一致,避免对抗心脏。护士每小时会检查呼吸机参数,听诊肺部呼吸音,确保“供氧”既足量又安全。

血液净化仪:给身体“排毒”

严重心衰或心梗合并肾功能衰竭时,体内会堆积过多水分和毒素,加重心脏负担。血液净化仪(如CRRT)能像“人工肾”一样,每小时过滤2000ml血液,清除多余水分和肌酐、尿素等毒素。曾有位心梗患者合并尿毒症,CCU通过CRRT每天清除3000ml液体,心脏负荷明显减轻,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这种“体外排毒”,是重症患者的重要支持。

三、救援团队的“默契密码”:不是单打独斗,是协同作战

心脏救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CCU里,医生、护士、技师、药师组成“黄金战队”,靠默契和流程打赢每一场硬仗。

“1分钟响应”机制:警报就是命令

当监护仪响起警报,护士必须在1分钟内到达患者床边,初步判断原因:是导联脱落还是真的心律失常?是患者翻身导致血压波动还是病情变化?若确认是紧急情况(如室颤),会立即呼喊“抢救!”,医生、其他护士会在30秒内到位,分工明确——一人胸外按压,一人准备除颤仪,一人推注药物,一人记录时间和用药,整个过程像演练过千百遍,无需多余沟通。这种“肌肉记忆”般的配合,来自CCU每天的模拟训练。

多学科会诊:复杂情况“集体破题”

当患者合并多种疾病,单一科室难以应对时,CCU会启动多学科会诊。比如80岁心梗患者同时有糖尿病、慢阻肺,心内科医生负责开通血管,内分泌科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低血糖加重心肌损伤),呼吸科医生优化呼吸机参数(防止慢阻肺急性发作),营养师制定低盐低脂糖尿病餐。这种“集体智慧”能避免治疗矛盾——比如心梗需要抗凝,而糖尿病患者出血风险高,会诊后会选择更安全的抗凝方案。

无缝交接:信息不落地,治疗不断档

CCU实行三班倒,但患者的病情信息必须“无缝传递”。护士交接班时,会用“SBAR”模式汇报:S(Situation,现状)、B(Background,背景)、A(Assessment,评估)、R(Recommendation,建议),比如“患者现在心率85次/分,2小时前心梗入院,刚做完PCI,建议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医生交接则会共同查看影像资料,标记需要关注的指标——“这个患者肌钙蛋白还在升高,明早复查时重点看”。这种标准化交接,确保每个班次都能精准把握救援重点。

四、从“救回来”到“活得好”:救援不止于CCU

CCU的终极目标不是让患者活着离开,而是带着质量地生活。因此,救援从进入CCU开始,就包含着对未来的规划。

早期康复:在“安全线”内动起来

过去认为心梗患者要绝对卧床,现在CCU提倡“早期活动”。病情稳定后,护士会协助患者做被动运动:活动脚踝、屈膝、抬臂,每天3次,每次10分钟,目的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1周后,若心功能允许,会让患者坐在床边,甚至站立30秒。这种“小剂量活动”能刺激心脏适应负荷,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基础。

出院前的“生存课”

患者转出CCU前,护士会手把手教家属:如何数脉搏(每天早晚各一次,低于50次或高于100次要警惕)、如何观察水肿(按压小腿,凹陷超过3秒提示心衰加重)、如何处理紧急情况(胸痛持续不缓解立即嚼服阿司匹林并拨打120)。医生则会制定“康复处方”:活动强度(如散步从每天10分钟开始)、饮食禁忌(低盐低脂,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用药清单(强调氯吡格雷要吃12个月,不能擅自停药)。这些细节,是防止病情复发的“保险栓”。

当心脏“遇险”,CCU的救援就像一场精密的手术:仪器是工具,团队是核心,时间是关键。从血管开通到心律复位,从减负心脏到协同作战,这里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医学智慧与人文关怀。对患者而言,CCU是黑暗中的光;对医护人员来说,能看着监护仪上的心跳从紊乱变规律,看着患者从不能平卧到能自主呼吸,就是最大的成就。这座心脏救援的“特种部队”,始终在用专业与速度证明:即使心脏“罢工”,生命也有重启的可能。

(张一淼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心内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