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说出“需要手术”四个字时,患者和家属往往会陷入紧张与茫然。事实上,一台成功的手术不仅依赖医生的技术,更离不开围手术期护理的保驾护航。这个涵盖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的护理体系,如同精密的齿轮,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最终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手术难关。
一、术前护理:为手术筑牢“安全防线”
术前护理如同建筑施工前的地基处理,看似琐碎却决定着手术的成败。这个阶段从患者确诊需要手术开始,一直持续到进入手术室前,核心目标是让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达到最佳手术状态。
身体评估是术前准备的第一道关卡。护士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比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麻醉和手术进程。以糖尿病患者为例,术前需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空腹血糖不超过8.3mmol/L),否则可能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同时,护士会协助完成一系列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这些检查数据是医生评估手术耐受性的重要依据。
术前宣教则是缓解患者焦虑的“良药”。很多患者的恐惧源于未知,护士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流程:“明天早上8点进手术室,麻醉师会先给您打麻药,就像睡着了一样,醒来手术就结束了。”对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比如伤口疼痛、恶心呕吐等,也会提前告知应对方法,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曾有位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回忆:“护士告诉我术后咳嗽时要用手按住伤口,这个小技巧真的帮我减少了很多痛苦。”
胃肠道准备是避免术中风险的关键。不同手术对禁食禁水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全麻手术前6-8小时需禁食固体食物,术前2小时可少量饮用清水。这是因为麻醉状态下患者的呕吐反射会减弱,胃内食物可能反流进入气管,引发窒息。对于胃肠道手术,还需要进行更严格的准备,比如术前一天服用泻药清洁肠道,确保手术视野清晰。
皮肤准备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手术前一天,护士会协助患者清洁手术区域的皮肤,并剔除毛发(备皮)。但这项操作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现在更提倡“选择性备皮”,只对影响手术的毛发进行处理,以减少皮肤损伤和感染风险。比如腹部手术只需剔除脐部周围的毛发,而头部手术则可能需要剃光全部头发。
二、术中护理:手术台旁的“隐形守护者”
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后,护理工作并未中断,而是进入了更为精密的术中护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护士如同“隐形守护者”,在手术全程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术前核对是术中护理的“第一道防线”。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会与麻醉师、手术医生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做什么手术?”这看似重复的询问,实则是为了避免手术部位错误、患者身份混淆等严重医疗差错。同时,护士会检查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比如假牙是否取出、首饰是否摘除等。
体位护理直接影响手术安全与患者舒适度。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术体位,比如腹部手术通常采取平卧位,颅脑手术可能需要侧卧位。护士会协助医生摆放体位,确保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神经损伤。例如,长时间保持截石位(双腿架起)时,护士会在患者的膝部和踝部放置软垫,防止压疮和神经麻痹。
生命体征监测是术中护理的核心内容。巡回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通知麻醉师。在出血较多的手术中,护士会准确记录出血量,协助医生计算输血输液量。曾有一例肝切除手术中,护士发现患者血压突然下降,立即提醒医生,及时采取止血措施,避免了严重后果。
手术器械管理考验护士的专业素养。器械护士需要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和物品,并检查其灭菌情况和性能。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要准确传递器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手术结束前,护士会与医生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物品,核对数量是否与术前一致,防止异物遗留体内。这一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避免医疗差错的重要环节。
三、术后护理:搭建康复的“阶梯”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终结,术后护理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护理工作围绕着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展开,需要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密切配合。
生命体征监测在术后早期尤为重要。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会每30分钟至1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观察是否有术后出血、感染等迹象。对于全麻未清醒的患者,护士会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会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有渗血,引流管的引流液颜色、量和性质是否正常。
疼痛管理是提升患者舒适度的重要措施。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睡眠和食欲,延缓康复。护士会采用数字评分法(0-10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评分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比如使用止痛药、镇痛泵等。同时,会指导患者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深呼吸、听音乐等,缓解疼痛。一位骨科手术患者说:“护士教我疼的时候慢慢吸气再呼气,真的能减轻一些不适感。”
饮食护理需要循序渐进。术后何时可以进食、能吃什么,取决于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恢复情况。一般来说,非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水,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胃肠道手术患者则需要等到胃肠功能恢复(比如排气后)才能开始进食。护士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饮食计划,指导患者从米汤、粥等易消化食物开始,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同时保证营养均衡,促进伤口愈合。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需要高度警惕。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深静脉血栓等。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若出现持续发热,可能提示感染;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及时更换敷料;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勾脚、伸脚),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护士会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情况,根据医生的指示拔除引流管。
四、出院指导:将康复延续到家庭
当患者病情稳定,达到出院标准时,围手术期护理并未结束,出院指导是帮助患者在家中顺利康复的最后一环。这个阶段的护理重点是让患者和家属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预防复发,促进完全康复。
伤口护理知识是出院指导的核心内容。护士会示范如何清洁伤口、更换敷料,告诉患者观察伤口的要点:“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来医院就诊。”对于拆线后的伤口,会指导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同时,会提醒患者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沾水,直至伤口完全愈合。
用药指导确保治疗效果。护士会详细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比如“这个药要饭后吃,避免刺激胃”“如果出现皮疹,要立即停药并就医”。会协助患者将药物分类整理,标记服用时间,避免漏服或误服。
康复锻炼计划需要个体化制定。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恢复情况,护士会制定详细的康复锻炼计划,比如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腹部手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等。会示范锻炼动作,告知锻炼的频率和强度,提醒患者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围手术期护理如同一条贯穿手术全程的链条,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从术前的细致准备,到术中的严密监测,再到术后的精心照护,护士们用专业和爱心守护着患者的健康。了解这个全流程,不仅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也能让他们在面对手术时少一份恐惧,多一份信心,最终顺利踏上康复之路。
(文娇娇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