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科护理不简单:这些细节关乎手术安全

2025-08-13 09: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手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却容易忽略麻醉科护理团队的默默付出。事实上,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安全返回病房,麻醉科护士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像精密仪器的齿轮,直接关系着手术安全与患者安危。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专业与坚守。

一、术前访视:给麻醉“上保险”

手术前一天,麻醉科护士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病房,这场看似普通的访视,实则是麻醉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她们携带的访视单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需要核实的信息,每一项都可能影响麻醉方案的制定。

精准评估身体“基础盘”。护士会像侦探般细致询问病史:“您小时候有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最近一次吃降压药是什么时候?”这些问题并非闲聊——如果患者曾对某种抗生素过敏,麻醉中就需避开同类药物;若术前服用抗凝药,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需要提前调整用药时间。对于老年患者,护士还会特别关注牙齿情况:“假牙是固定的还是活动的?”活动假牙在麻醉时可能脱落阻塞气道,必须提前取出。

心理安抚藏着大学问。数据显示,约70%的患者术前会出现焦虑情绪,过度紧张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干扰麻醉诱导。有经验的护士会用通俗比喻化解恐惧:“全麻就像给身体按下暂停键,药物会让您睡个安稳觉,手术结束就像闹钟响了自然醒。”遇到特别紧张的患者,她们会轻轻拍肩安抚,或分享同类手术的成功案例,用耐心搭建信任的桥梁。

定制化准备清单。访视结束前,护士会根据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给出具体的术前准备指导。“明天早上6点后不能吃东西,但可以喝几口清水吃药”“手术当天穿宽松衣服,别戴项链手链”“把随身物品交给家属保管”……这些看似琐碎的叮嘱,实则是为了避免麻醉中呕吐、误吸等风险。曾有患者偷偷喝了牛奶,护士访视时发现后及时告知医生,手术推迟到空腹时间,避免了潜在危险。

二、术中配合:麻醉师的“黄金搭档”

进入手术室后,患者最先接触的往往是麻醉科护士。她们的工作节奏快而有序,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千锤百炼,在看似平静的操作中,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体征。

三方核对杜绝“致命失误”。患者躺上手术台后,护士会与麻醉师、手术医生共同核对信息:“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做哪侧的手术?”这一步被称为“手术安全核查”,看似重复却至关重要。曾有国际研究显示,规范的三方核对能使手术部位错误等严重差错减少90%以上。核对时,护士会仔细检查病历、手术通知单、腕带信息是否一致,确保“对的患者、在对的部位、做对的手术”。

建立通路如同“生命通道”。静脉穿刺是麻醉科护士的基本功,但这里的穿刺与普通输液截然不同。为了满足麻醉药物快速起效和术中抢救需求,她们通常会选择粗直的大静脉,用较粗的套管针建立通路。对于小儿或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能需要超声引导下穿刺,确保一次成功。“这条通路就像战场上的补给线,必须万无一失。”一位资深护士这样形容。穿刺完成后,护士会固定好导管,连接输液装置,排尽空气——哪怕0.5毫升空气进入血管,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体温保护藏着“生死细节”。手术中患者体温过低是常见隐患,可能导致凝血功能下降、苏醒延迟。麻醉科护士会提前铺设加温毯,将手术间温度调至24-26℃,对输入的液体和血液进行加温处理。她们像呵护婴儿般关注患者体温,每隔15分钟监测一次,确保核心体温不低于36℃。曾有一例长达6小时的手术,护士通过精准温控,让患者体温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苏醒时间比预期缩短了一半。

应急配合考验“肌肉记忆”。手术中可能出现各种突发状况,此时护士的反应速度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当麻醉师喊出“血压下降”,护士会立即推注升压药;遇到心跳骤停,她们会迅速连接除颤仪、准备抢救药品,与团队配合进行胸外按压。这些动作无需刻意思考,早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一位护士回忆:“有次患者突发过敏反应,我们在1分钟内完成了3种急救药的推注,最终转危为安,那1分钟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三、术后苏醒:守护“黎明前的时刻”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科护理的终结,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苏醒过程,同样充满挑战。这里被称为“术后第一道生死关”,护士的每一个观察都可能挽救生命。

动态监测“不放过一丝异常”。患者进入恢复室后,护士会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观察呼吸频率、神志状态和伤口渗血情况。她们像雷达般敏锐捕捉异常信号:瞳孔忽大忽小可能提示颅内压变化,呼吸浅慢可能是镇痛药过量,皮肤湿冷或许意味着内出血。曾有患者术后看似平稳,护士却发现其尿量逐渐减少,及时通知医生检查,最终发现是隐匿性出血,避免了休克发生。

疼痛管理讲究“恰到好处”。术后疼痛是患者最恐惧的问题,但镇痛过度可能抑制呼吸。护士会用“疼痛数字评分法”让患者评估痛感(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当评分超过4分时,会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给药后不是万事大吉,她们会继续观察患者反应:“现在疼得好点了吗?有没有觉得头晕恶心?”通过精准调控,既减轻痛苦又保证安全。

预防并发症“主动出击”。苏醒期是并发症高发时段,护士会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帮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按摩下肢、指导踝泵运动,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对于躁动的患者,会轻轻约束肢体,防止坠床或拔出导管。一位老年患者术后躁动明显,护士一边轻声安抚,一边调整镇痛剂量,最终让他平稳度过苏醒期。

四、转运交接:“最后一公里”的安全守护

当患者从恢复室转运回病房时,麻醉科护士的工作仍在继续。这段看似短暂的路程,同样需要专业守护。

转运前的“全面体检”。护士会再次评估患者状态: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神志是否清醒?疼痛是否可控?携带的引流管、输液管是否通畅?只有全部达标,才会安排转运。转运时,她们会携带急救药品和简易呼吸囊,就像带着“移动抢救站”,确保途中出现意外能及时处理。

交接时的“无缝对接”。到达病房后,麻醉科护士会与病房护士进行详细交接,内容包括:术中麻醉方式、用药情况、出血量、输血输液量;术后苏醒时间、疼痛评分、目前用药;需要重点观察的事项等。这个过程被称为“SBAR交接模式”(现状-背景-评估-建议),确保信息传递零误差。曾有护士在交接时发现病房准备的氧气装置压力不足,立即更换后才离开,避免了患者缺氧风险。

麻醉科护理的价值,就藏在这些毫厘之间的细节里。她们不像医生那样手握手术刀,却用专业知识搭建起手术安全的“防护网”;她们的工作很少被患者记住,却在每一个关键节点守护着生命。了解这些细节,不仅能让我们更理解医护人员的付出,也能让患者在手术时多一份安心——因为在看不见的地方,总有一群人在用专业与责任,为每一台手术的安全保驾护航。

(文娇娇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