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里,许多患者因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然而,一个隐藏的“杀手”正悄然威胁着他们的健康——深静脉血栓(DVT)。这种血栓一旦形成,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或导致肢体缺血坏死。那么,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该如何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呢?
一、深静脉血栓的“三大元凶”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来说,这三点尤为突出:
血流缓慢:长时间卧床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形成血栓。
静脉壁损伤:重症患者常需接受静脉穿刺、输液、输血等操作,这些操作可能损伤静脉内壁,诱发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药物(如激素、避孕药)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
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五大法宝”
1.定期变换体位,促进血液循环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是深静脉血栓的“温床”。建议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屈膝或交叉腿。翻身时,可轻轻按摩下肢肌肉,帮助血液回流。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可使用“被动运动”方法,如屈伸脚踝、旋转膝盖等,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进行3-4次。
2.适度肢体活动,激活肌肉泵
即使卧床,患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活动预防血栓。例如:
脚踝运动:缓慢勾脚尖、绷脚背,每次重复10-15次,每小时进行一次。
腿部抬高:将下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帮助静脉回流,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天进行3-4次。
床上蹬车: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双腿交替屈伸,每次持续5分钟,每天进行2-3次。
3.穿戴弹力袜,物理预防血栓
弹力袜通过施加外部压力,帮助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积。选择弹力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压力梯度:选择从脚踝到大腿压力逐渐减小的弹力袜,确保压力分布合理。
尺寸合适:根据患者腿围选择合适的尺寸,避免过紧或过松。
正确穿戴:早晨起床前穿戴,夜间脱下,避免长时间穿戴导致皮肤损伤。
4.合理饮食与水分摄入,稀释血液
血液黏稠度增加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患者:
多喝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水,保持尿液清亮。
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补充维生素: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
5.药物预防,遵医嘱使用抗凝剂
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常用的药物包括:
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给药,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利伐沙班: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需注意出血风险。
华法林:传统抗凝药,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
重要提醒:抗凝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及时告知医生。
三、警惕深静脉血栓的“早期信号”
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单侧肢体肿胀:尤其是小腿或大腿,肿胀部位皮肤紧绷、发亮。
疼痛或压痛:肿胀部位疼痛,行走或站立时加重。
皮肤颜色改变:患肢皮肤发红、发紫或发白,温度升高或降低。
浅静脉显露:下肢浅静脉明显扩张,呈“蚯蚓状”。
四、特殊情况下的预防策略
1.术后患者
尽早下床活动: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床边站立、行走等康复训练。
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通过周期性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泵功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2.肥胖患者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加强下肢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减少对关节的压力。
3.老年患者
定期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
补充营养: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等,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性。
深静脉血栓虽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深静脉血栓,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靳婕 郑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