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骨病患者而言,长期卧床是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无论是骨折后的固定、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还是严重的骨质疏松导致的活动受限,卧床休息都是必要的。然而,长时间保持静止不动,身体看似在静养,实则潜藏着一种“隐形”的致命威胁——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不仅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更可怕的是,血栓可能脱落,随血液循环流动至肺部,引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因此,对于长期卧床的骨病患者及其家属来说,了解并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
一、深入了解:为何卧床者风险高?
为什么长期卧床,特别是骨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呢?这主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经典因素——Virchow三联征有关:
1.血液流动缓慢(淤滞): 这是卧床患者最直接的风险因素。当身体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下肢缺乏活动时,肌肉收缩减少,无法有效挤压静脉,推动血液回流心脏。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流速减慢,变得相对“粘稠”,容易在血管内壁形成涡流,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骨科手术,如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等,本身也会对血管造成一定损伤,术后需要制动恢复,进一步加剧了血流淤滞。
2.血管内皮损伤: 骨科手术中的直接操作、骨折断端对血管的压迫或牵拉、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局部受压,都可能损伤血管内壁。血管内皮是保护血液不直接接触血管壁下具有促凝作用的物质的重要屏障,一旦受损,这些促凝物质就会暴露出来,启动凝血机制,容易形成血栓。此外,一些骨病本身,如骨肿瘤,也可能伴随血管侵犯或炎症反应,增加血管损伤风险。
3.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创伤、感染、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以及一些基础疾病(如癌症、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血液处于一种“易于凝固”的状态。长期卧床本身也会引起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包括炎症因子释放,这些变化也可能轻微提高血液的凝固性。对于骨病患者,尤其是经历了大型手术或伴有慢性炎症状态的患者,这种高凝状态的风险不容忽视。
综合以上因素,长期卧床的骨病患者面临着较高的深静脉血栓风险,尤其是经历了大型骨科手术(如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风险更为显著。
二、警惕信号:深静脉血栓可能有哪些表现?
虽然部分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了解其常见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肢体肿胀: 最常见的是一侧下肢(脚、小腿、大腿)突然或逐渐出现肿胀,通常比另一侧明显。肿胀感可能从脚踝开始,向上蔓延。
疼痛或压痛: 患肢可能出现持续性胀痛、沉重感,或是在按压小腿肌肉(尤其是腓肠肌)时感到疼痛。
皮肤颜色改变: 肢体远端(脚踝附近)可能出现皮肤发红、发紫或皮温升高。
浅静脉扩张: 由于深静脉回流受阻,浅表静脉可能会代偿性扩张,变得更为明显。
Homans征阳性: 被动弯曲脚踝,使脚尖向膝盖方向勾起时,若小腿肌肉出现剧烈疼痛,可能提示腓肠肌内血栓形成,但这并非特异性体征,不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深静脉血栓都会有上述典型症状,尤其当血栓较小或位于深静脉近端(如腘静脉以上)时,症状可能很轻微。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血栓。
三、预防为主:多管齐下,构筑防护墙
预防深静脉血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 被动与主动活动:让“沉睡”的肌肉“苏醒”
早期床上活动: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家属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即反复用力勾脚尖、绷脚尖)、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大腿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抬腿)。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是预防血栓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医护人员通常会指导患者进行这些锻炼,并告知每日的次数和强度。
定时翻身与体位调整: 长时间保持同一卧姿会加剧血流淤滞。应定时为患者翻身(通常每2小时一次),并鼓励或帮助其在床上进行体位调整,如从仰卧位变为侧卧位,或半卧位(如果病情允许),避免双腿交叉或长时间压迫某一肢体。
2. 物理预防:借助外力,改善循环
梯度压力弹力袜(GCS): 这是一种特制的长筒袜,从脚踝到大腿施加逐渐减小的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对于能够配合穿戴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使用前需评估患者是否有皮肤破损、严重水肿、下肢缺血等禁忌症。
间歇性气压装置(IPC): 也称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通过包裹在下肢的气囊交替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收缩,对下肢产生节律性的挤压,有效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预防手段,但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规范使用。
3. 药物预防:科学用药,抑制凝血
抗凝药物: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大型骨科手术术后、高龄、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等),医生通常会评估并处方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LMWH)、磺达肝癸钠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过程,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务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使用抗凝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大便颜色改变(黑便)或小便颜色变红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其他药物: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医生也可能考虑使用其他类型的药物,如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但通常需要更严格的凝血功能监测。
4. 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管理
充足饮水: 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除非有液体限制的医嘱),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左右,以白开水或淡茶为宜。
避免久坐不动: 即使在床上,也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鼓励患者在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
营养支持: 保证均衡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组织修复和整体健康,但避免过度高蛋白饮食导致血液过于粘稠。控制血糖、血脂,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也有助于降低血栓风险。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腹腔压力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应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适当活动(床上活动)、必要时使用缓泻剂等方式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下肢静脉穿刺: 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输液或抽血,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总之,对于长期卧床的骨病患者来说,深静脉血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它如同潜伏在血管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然而,通过科学、全面的预防措施,绝大多数深静脉血栓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作为患者和家属,要充分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从主动活动、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都做到位。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在精心的护理和科学的治疗下,患者能够安全度过卧床期,逐步恢复健康。
(李战营 新乡新华医院 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