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身体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缓,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导致患者肢体肿胀、疼痛,还可能引发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护理技巧和策略,旨在帮助长期卧床患者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一、了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
首先,护理人员和家属需要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除了长期卧床这一主要因素外,高龄、肥胖、静脉曲张、创伤或手术史、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血液高凝状态等都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加严密的观察和护理。
二、定期翻身和活动
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每2-4小时至少翻身一次,以减少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抬高下肢、屈曲和伸展关节等,这些动作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无法自行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或家属应协助进行被动运动,如按摩下肢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
三、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泵
弹力袜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或已有血栓形成历史的患者,建议使用合适的弹力袜。此外,气压泵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通过间歇性地充气和放气,对下肢施加压力,模拟行走时的肌肉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四、合理膳食与水分摄入
饮食对于血液循环也有重要影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纤维素,以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便秘引起的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建议不少于1500毫升,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五、药物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如已有深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晚期、严重创伤或手术后等,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抗凝药物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减少血栓形成。但使用抗凝药物时,应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观察与评估
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情况,如有无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等,这些都是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超声等,以了解血栓形成的风险和状况。
七、教育与心理支持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长期卧床的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和家属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结语
长期卧床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护理人员、家属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定期翻身和活动、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泵、合理膳食与水分摄入、药物治疗、观察与评估以及教育与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强调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靳翠霞 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脑病一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