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因脑出血陷入昏迷,家属最常听到的医疗术语之一便是“颅内压监测”。这项技术究竟在防范什么?它如何成为守护生命的“隐形盾牌”?
一、颅内压:大脑的“压力表”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对颅骨壁产生的压力。正常成年人的颅内压范围为70-200毫米水柱(约5-15毫米汞柱),儿童稍低。当脑出血发生时,血液在颅内积聚,如同“水坝决堤”,迅速挤压脑组织,导致颅内压飙升。若压力持续超过200毫米水柱,可能引发脑疝等致命的并发症,即脑组织被挤压移位,压迫脑干等生命中枢,导致呼吸、心跳骤停。
颅内压监测技术的目的在于可持续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同时能及时反映颅内压波动情况,助力早期实施急救与治疗干预,有效防止脑疝发生;此外,还可辅助医生及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精准制定并指导后续治疗措施,对评估患者预后也具有重要价值,能为整体治疗决策提供关键参考。
二、颅内压监测的“三步走”
第一步:选择监测方式
颅内压监测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类:
有创监测:通过脑室穿刺、硬膜下或硬膜外植入传感器,直接测量压力。例如,脑室穿刺法需在颅骨钻孔,将硅胶管置入侧脑室,连接引流瓶或压力传感器。此方法准确度高,但存在感染、出血风险。
无创监测:通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经颅多普勒(TCD)等技术间接评估压力。例如,f-VEP通过检测视网膜神经信号延迟时间,间接反映颅内压变化。此类方法操作简便,但准确性略逊于有创监测。
第二步:安装监测设备
以有创脑室穿刺为例:
定位:在冠状缝前2厘米、正中矢状线旁2.5厘米处钻孔。
穿刺:将穿刺针与矢状面平行,针尖向后下方刺入5-6厘米,见脑脊液流出即证明进入侧脑室。
固定:将硅胶管沿穿刺针置入脑室,连接引流瓶或传感器,并固定于头皮。
校准:确保传感器与外界大气压连通,调零后开始监测。
第三步:动态监测与护理
数据记录:颅内压波形通过传感器传输至监护仪,每1-2小时记录一次数值。正常压力波形随呼吸、心跳波动,若出现“高原波”(A波),提示颅内压持续升高。
护理要点:
体位管理:床头抬高30°-45°,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管道维护:确保引流管通畅,避免折叠、受压;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
并发症预防: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警惕颅内感染;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脑脊液漏。
三、颅内压监测的“三大防线”
防线一:早期识别脑疝风险
当颅内压超过200毫米水柱,或出现“高原波”时,需立即采取措施:
药物干预:静脉注射甘露醇(20%溶液,250毫升/次,30分钟内输完),或联合使用呋塞米(20-40毫克/次)。
手术准备:若药物无效,需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防线二:优化脱水治疗
颅内压监测可避免“盲目用药”:
轻度升高(16-20毫米汞柱):调整患者体位,控制体温,避免躁动。
中度升高(21-40毫米汞柱):启动甘露醇治疗,每6-8小时一次。
重度升高(>41毫米汞柱):立即复查CT,评估是否需手术。
防线三:评估预后与康复
颅内压持续升高与昏迷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若患者昏迷超过72小时,且颅内压反复波动,提示预后较差。此时需结合高压氧治疗、神经电刺激等手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四、家属需知的“三大注意事项”
避免干扰监测:勿随意触碰引流管或传感器,翻身时动作轻柔。
观察异常信号: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瞳孔不等大,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配合护理措施: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鼻饲时抬高床头30°,防止误吸。
五、颅内压监测的局限性
尽管颅内压监测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工具,但仍存在局限性:
感染风险:有创监测的感染率约为3%-5%,需严格无菌操作。
误差来源:患者躁动、吸痰、咳嗽等操作可能导致压力瞬时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监测时长:通常持续3-7天,长期监测感染风险增加。
颅内压监测如同大脑的“压力警报器”,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为医生提供决策依据,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对于脑出血昏迷患者而言,这项技术不仅是防范脑疝的“生命防线”,更是优化治疗、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医护人员的精准操作,共同构成了守护生命的坚固屏障。
(靳婕 郑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