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重症医学科临床揭秘:ICU里患者镇痛镇静的重要性与科学管理

2023-05-15 12: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躺在病床上,身上连接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管道,周围是忙碌的医护人员。对于身处ICU的患者而言,这里的每分每秒可能都充满着痛苦与不安。而在这其中,镇痛与镇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重症患者为何需要镇痛镇静

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常常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疼痛。大手术后的伤口疼痛、严重创伤导致的躯体疼痛,这些疼痛信号不断传入大脑,不仅让患者身体痛苦,还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疼痛刺激会使人体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时间的疼痛应激会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本身就可能存在心肺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除了疼痛,ICU的特殊环境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陌生的仪器设备发出的嘈杂声响、日夜不间断的灯光、频繁的医疗操作,都让患者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生物钟紊乱,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而镇痛镇静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降低身体的应激反应,为患者创造一个相对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二、镇痛镇静如何实施

镇痛镇静并非简单地给患者打一针或吃一片药,而是一个需要精准把控的医疗过程。在ICU,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镇痛镇静方案。

对于疼痛的控制,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医生会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对药物的反应逐渐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同时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在镇静方面,常用的药物有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的静脉麻醉药,能使患者快速进入镇静状态,且苏醒迅速、完全,常用于需要快速镇静的患者。右美托咪定则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有镇静作用,还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果,并且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小,患者在镇静期间更容易被唤醒和交流,有利于医护人员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和给药方式,通过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或间断推注等方法,精确控制药物的输入量,使患者处于适度的镇静深度。

三、科学管理:时刻监控与调整

镇痛镇静的科学管理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在实施镇痛镇静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程度等指标。通过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防止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呼吸循环抑制。

为了准确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医生会采用一些专业的评分工具,如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镇静躁动评分(SAS)等。这些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行为表现、对刺激的反应等进行量化评分,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合适的镇静状态。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ICU患者,目标RASS评分在-2到0之间,即患者处于安静、可唤醒状态,既能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到舒适,又便于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和评估。

如果发现患者的镇静深度过深或过浅,医生会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镇静过深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抑制、低血压、苏醒延迟等问题,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镇静过浅则无法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达不到镇痛镇静的目的。此外,医护人员还会关注患者的肌肉松弛情况,避免过度镇静导致的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四、镇痛镇静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

合理的镇痛镇静不仅能让患者在ICU期间更加舒适,还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效的镇痛镇静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激素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例如,在心脏手术患者中,良好的镇痛镇静可以降低心脏的氧耗,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在神经系统方面,合适的镇静深度可以减少谵妄的发生。谵妄是ICU患者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幻觉、躁动等,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通过科学的镇痛镇静管理,维持患者大脑的稳定状态,可以降低谵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远期预后。

总之,在ICU这个特殊的医疗场所,镇痛镇静是重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医学的人文关怀,让患者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不再承受过多的痛苦和恐惧。通过科学的实施和管理,镇痛镇静为重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保驾护航,帮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张建强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