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温 “杀手” 来袭!一文读懂热射病的防治全攻略

2025-03-16 14: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夏日的阳光变得愈发毒辣,蝉鸣在枝头喧嚣,人们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一个潜在的健康 “杀手” 正悄然潜伏 —— 热射病。近年来,因高温引发热射病的新闻屡见不鲜,从户外工作者到运动爱好者,甚至普通市民都可能成为它的目标。究竟什么是热射病?它为何如此危险?又该如何科学防治?本文将为你揭开热射病的神秘面纱,带你掌握应对这一高温 “杀手” 的有效方法。 

一、认识热射病:高温下的致命危机 
热射病,简单来说,就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困难,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 40℃,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严重急症。它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如同体内燃起了一把失控的大火,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毁灭性打击。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散热,维持体温在 36 - 37℃的稳定区间。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较大,或人体处于高强度运动、密闭空间等状态时,散热机制就会失效。以建筑工地为例,夏季户外温度常常超过 35℃,加上地面辐射热,工作环境温度可达 40℃以上,工人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汗水蒸发困难,热量不断在体内蓄积,就极易引发热射病。 

从病理机制来看,热射病对身体的损害是全方位的。过高的体温会破坏蛋白质结构,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同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影响心脏、肝脏、肾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研究表明,热射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可高达 50% 以上,即便幸存,也可能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肢体瘫痪等。 

二、热射病的 “警示信号”:症状识别与分级 
热射病的症状并非一蹴而就,它通常会经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到热射病的发展过程。了解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先兆中暑阶段,身体会发出一些 “预警信号”,如大量出汗、口渴、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时体温一般不超过 38℃,若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症状可很快缓解。但如果忽视这些信号,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就可能发展为轻度中暑。轻度中暑时,除了上述症状加重外,体温会升至 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恶心呕吐、心率加快等症状。 

当病情进一步恶化,进入热射病阶段,症状会变得十分凶险。典型表现为体温急剧升高,可达 40℃以上,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谵妄等;皮肤干热无汗,这是因为身体汗腺功能衰竭,无法通过出汗散热;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肝肾功能异常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高温环境下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发病急骤;非劳力性热射病则多发生于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时间处于高温密闭环境(如车内)的人群,起病相对隐匿。 

三、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与诱发因素 
虽然任何人在极端高温环境下都可能患上热射病,但有几类人群尤其需要警惕。首先是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他们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工作强度大,出汗多,且往往难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水分补充。其次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散热能力差;老年人则因身体机能衰退,汗腺功能减弱,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下降。再者,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的人群,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抑郁药等影响出汗和体温调节的药物)的人,也更容易受到热射病的威胁。此外,运动爱好者在高温天气下进行马拉松、越野跑等高强度运动时,若不注意防护,同样存在较高风险。 

除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也是热射病发生的重要诱因。高温高湿的天气是热射病的 “温床”,当气温超过 32℃、相对湿度超过 60% 时,人体散热效率大幅降低。密闭不通风的空间,如未开空调的汽车、工棚、仓库等,热量无法散发,也会加速热射病的发生。另外,过度饮酒、缺乏睡眠、脱水等情况会削弱身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增加患病风险。 

四、科学防治热射病:预防是关键 
(一)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气温最高的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户外工作者可采用 “分段作业、增加休息” 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到阴凉处休息,降低中暑风险。 

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即使不感到口渴,也应定时饮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 1.5 - 2 升。建议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除了白开水,还可适当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的饮料,这些饮品可能会加重脱水。 

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室内保持良好通风,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调节温度和湿度。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中,可通过放置冰块、洒水等方式降温。对于户外工作场所,应搭建遮阳棚,配备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暑药品。 

增强身体耐热能力:平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但在高温天气下,应避免高强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进行运动,并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立即冲冷水澡或吹空调。 

(二)紧急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热射病症状,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帮助散热。同时,用凉水擦拭患者全身,或让患者浸泡在凉水中(水温 15 - 20℃为宜),但要注意避免体温下降过快导致寒战,反而增加产热。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给予清凉含盐饮料。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需要注意的是,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不要随意给患者使用退烧药,因为热射病并非普通发热,退烧药无法有效降低核心体温,还可能延误病情。也不要给昏迷患者喂水,以免发生呛咳、窒息。 

五、热射病的治疗与康复 
在医院,热射病的治疗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攻坚战”。医生会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快速降温,如使用冰毯、冰盐水灌肠、血管内降温仪等,目标是在 1 - 2 小时内将体温降至 38.5℃左右;同时进行液体复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循环稳定;针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保护肝脏、肾脏功能,防治脑水肿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机械通气等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热射病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幸存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障碍,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家属的悉心照料和心理支持也至关重要,帮助患者克服疾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在炎炎夏日,热射病就像一个无形的 “高温刺客”,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无论是户外工作者、特殊人群,还是普通市民,都应将热射病防治知识牢记于心,让这个夏天多一份清凉,少一份危险。 

(郭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