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热射病≠普通中暑!重症医学科揭秘“高温杀手”的致命陷阱

2025-07-24 16: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年夏季,重症医学科都会迎来一波因高温引发的病例高峰。其中,热射病作为中暑的“终极形态”,常被误认为“普通中暑”,却能在短时间内夺人性命。据统计,我国热射病病死率高达40%-50%,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永久性脑损伤。本文将从重症医学科视角出发,揭开热射病的致命真相,并教你如何识别、预防和急救这一“高温杀手”。

一、热射病≠普通中暑:从“热应激”到“器官衰竭”的致命链条
普通中暑通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大汗淋漓,而热射病则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其核心特征是核心体温迅速升高(≥40℃),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意识模糊、抽搐、昏迷)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 热射病的两种类型
· 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差,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因散热障碍发病。

· 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消防员)、运动员及军人。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体内产热激增,若未及时补水降温,可迅速引发热射病。

2. 从“热应激”到“器官衰竭”的4步恶化
1. 热痉挛: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肌肉突发痉挛(多见于四肢、腹部)。

2. 热衰竭:血容量不足引发头晕、乏力、恶心,血压下降,但体温可能未达40℃。

3. 热射病:体温突破40℃,脑细胞受损导致意识障碍,同时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因缺血缺氧开始衰竭。

4.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若未及时干预,24-48小时内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急性肾衰竭、脑水肿,最终死亡。

二、热射病的“隐形陷阱”:这些高危场景你可能每天都在经历
热射病并非只发生在烈日下,以下场景暗藏致命风险:

1. 密闭空间:比户外更危险的“隐形烤箱”
· 车内:阳光直射下,车内温度10分钟可升至40℃,30分钟达60℃。儿童、宠物被困车内导致热射病的案例屡见不鲜。

· 厨房、锅炉房:高温高湿环境阻碍汗液蒸发,即使不运动也可能发病。

2. 慢性病患者的“沉默杀手”
· 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汗腺功能异常,散热能力下降。

· 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易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 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可能抑制口渴感,导致脱水。

3. 运动爱好者的“极限挑战”
马拉松、越野跑等长距离运动中,运动员常因追求成绩忽视补水,导致“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合并热射病。某马拉松赛事中,一名选手因未及时补液,赛后出现酱油色尿(肌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三、重症医学科教你“黄金30分钟”急救法则: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热射病的救治强调“早降温、早转运、早治疗”,黄金时间窗为发病后30分钟内。若发现以下症状,立即启动急救:

1. 识别“5大危险信号”
· 体温≥40℃(肛温最准确,耳温枪可能误差大);

· 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

· 皮肤干热无汗(经典型)或大汗淋漓(劳力型早期);

· 呼吸急促、心率>120次/分;

· 呕吐、腹泻(可能为应激性胃肠炎)。

2. 现场急救“4步法”
1. 脱离热源: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

2. 快速降温:

· 用冷水(15-20℃)喷洒全身,或用湿毛巾擦拭;

· 冰袋置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 条件允许者可用冰水浸泡(仅限清醒患者,防止抽搐溺水)。

3. 保持气道通畅: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若抽搐,勿强行按压肢体。

4. 立即送医:拨打120时强调“热射病”,优先选择有重症监护室(ICU)的医院。

误区警示:

· ❌ 禁止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热射病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退烧药无效且可能加重肝肾损伤。

· ❌ 禁止大量灌水:患者可能因意识障碍导致误吸,建议少量多次补充含盐饮料(如淡盐水、宝矿力)。

四、预防胜于治疗:重症医学科给你的“高温生存指南”
1. 高危人群“防暑清单”
· 老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500ml,避免午后外出,空调温度设为26-28℃。

· 户外工作者:每1小时补水200-300ml,穿透气浅色衣物,携带藿香正气水(含酒精者慎用)。

· 儿童:勿将婴儿车推至阳光直射处,车内放置温度计监测。

2. 运动“三要三不要”
· 要:提前适应高温环境(训练前1-2周逐步增加运动量);

· 要:运动中每15分钟补水150ml,补充电解质(如香蕉、运动饮料);

· 要:感觉不适立即停止,勿以“坚持”为荣。

· 不要:在高温时段(10:00-16:00)剧烈运动;

· 不要:运动后猛喝冷饮或冲凉水澡;

· 不要:带病(如感冒、腹泻)参加高强度运动。

3. 家庭“防暑神器”推荐
· 体温贴:可粘贴式持续监测体温,适合儿童、老人;

· 降温喷雾:含薄荷醇成分,喷于衣物可快速降温;

· 急救包:备有口服补液盐、冰袋、退热贴、手电筒(用于夜间急救照明)。

结语:别让“小中暑”变成“大悲剧”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从“普通中暑”到“致命危机”的转变可能仅需几十分钟。理解其本质、识别高危场景、掌握急救方法,是每个人在高温季的“生存必修课”。记住:对热射病的忽视,是对生命的亵渎;及时的干预,能挽回一个家庭的完整。这个夏天,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向“高温杀手”说“不”!

(王彦彬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