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夏日致命陷阱:一文读懂发热射病的预防与急救要点

2025-05-19 19: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夏日高温如同无形的“杀手”,每年都有因中暑离世的案例,而其中最凶险的莫过于“热射病”。数据显示,热射病的死亡率可达20%-70%,重症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留下脑、肝、肾等器官的永久损伤。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热晕了,凉快一下就好”,却不知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若处置不当,短短数小时就可能致命。了解热射病的成因、预警信号、急救步骤和预防措施,才能在炎炎夏日为自己和家人筑起安全防线。

一、热射病:不止是“中暑加重”,而是全身器官的“高温危机”

热射病本质是因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的机体体温调节功能衰竭,核心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40℃,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人体如同精密的“恒温器”,正常核心体温维持在36-37℃,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约32-35℃),人体主要通过出汗蒸发散热(占散热总量的70%)。一旦散热速度跟不上产热速度,体温就会像失控的温度计一样飙升:

-当核心体温升至40℃以上,细胞蛋白质会变性,如同“煮熟的鸡蛋”失去功能;

-大脑因高温水肿,出现意识障碍;

-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因持续高温缺血缺氧,相继出现功能衰竭;

-肌肉组织坏死释放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衰竭。

这也是为什么热射病患者会从“头晕口渴”迅速进展为“昏迷休克”,且死亡率远高于普通中暑——它不是简单的“热过头”,而是全身器官在高温下的“集体崩溃”。

二、哪些人最易被热射病“盯上”?三类高危人群需警惕

热射病的发生看似随机,实则对特定人群“情有独钟”。以下三类人群因“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成为夏季高危对象:

1.高强度体力活动者:产热“爆表”超过散热极限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人,如运动员、建筑工人、消防员等,身体代谢率急剧升高,每分钟产热量可达静息状态的10倍以上。若此时出汗散热受阻(如高湿度环境抑制汗液蒸发),体温会在短时间内突破40℃。研究显示,夏季正午(11:00-15:00)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人群,热射病发病率是其他时段的8倍。

2.慢性疾病与特殊体质者:身体“散热系统”先天不足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汗腺萎缩、循环功能下降,对高温的感知和调节能力减弱,70岁以上人群热射病死亡率是中青年的5倍;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因血管功能异常,散热效率降低;服用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的人群,可能因脱水或汗液分泌减少诱发热射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如同“隔热层”阻碍热量散发,且肥胖者代谢率较高,产热相对更多。

3.密闭环境中的脆弱群体:被动陷入“高温陷阱”

婴幼儿、孕产妇及独居老人,常因他人疏忽暴露于高温环境:如家长将孩子单独留在密闭车内(夏季车内温度15分钟可升至60℃);老人因怕费电紧闭门窗、不开空调;孕产妇因“坐月子”捂汗避风等。这类人群自身调节能力弱,一旦被困于高温环境,短时间内就可能发展为热射病。

三、从预警到崩溃:热射病的5个发展阶段,别等昏迷才重视

热射病的进展往往有迹可循,从最初的不适到最终的昏迷,可分为5个阶段,及时干预能阻断病情恶化:

1.先兆中暑:身体发出的“初级警报”

-症状: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升高(<38℃);

-应对: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盐饮料(如淡盐水),休息30分钟可缓解。

2.轻症中暑:散热机制开始“失灵”

-症状:体温升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应对:除转移降温外,需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加速散热,口服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若1小时内无缓解需就医。

3.重症中暑早期:体温“失控”的危险信号

-症状:体温达39-40℃,出汗减少(皮肤干燥灼热),伴有恶心呕吐、心率加快(>130次/分)、呼吸急促;

-应对:此阶段已需紧急处理,立即物理降温并送往医院,拖延可能在1-2小时内进展为热射病。

4.热射病典型期:多器官损伤的“爆发阶段”

-症状:核心体温≥40℃,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抽搐,甚至昏迷;可伴有无尿(肾功能衰竭)、黄疸(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肌肉疼痛、尿色加深);

-风险:此阶段死亡率显著升高,每延迟1小时降温,生存率下降7%。

5.终末期:多器官衰竭的致命结局

-症状:深度昏迷、休克、心律失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个器官功能不可逆损伤;

-结局:即使积极抢救,死亡率仍超过50%,幸存者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肾衰竭等后遗症。

四、黄金30分钟!热射病急救的“降温优先”原则

热射病急救的核心是快速降低核心体温,国际指南明确:发病后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可显著提高生存率。记住“四字诀”——“移、降、补、送”,但降温的方法和时机远比想象中关键:

1.“移”:脱离热源要果断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若为婴幼儿需去除尿布),避免继续暴露于高温环境。若在室内,需打开空调(温度调至20-24℃)或风扇,加速空气流通。

2.“降”:物理降温有技巧

-首选“冰水浸浴”:这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快速降温法。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20-26℃的水中(如浴缸),持续监测体温,降至39℃时停止(避免过度降温);

-替代方案:若无法浸浴,用4℃冰水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同时用冰袋置于这些部位,每10分钟更换一次;

-禁忌:不可用酒精擦浴(酒精挥发过快可能导致寒战,反而使体温升高),也不可在体温未降时使用退烧药(热射病是体温调节中枢失灵,退烧药无效)。

3.“补”:补水补盐有讲究

-若患者清醒,可口服淡盐水,每次饮用不超过100ml,间隔10分钟(避免呕吐);

-若患者昏迷或呕吐,不可强行喂水,以免呛咳窒息,需立即送医静脉补液。

4.“送”:就医途中不中断降温

降温的同时需拨打120,告知医生“疑似热射病,已开始降温”。转运途中继续用冰袋或湿毛巾降温,记录患者体温变化和意识状态,到达医院后主动告知发病时间、环境温度及降温措施,为医生抢救提供参考。

五、主动预防:高温天避开8个“致命习惯”

热射病虽凶险,但完全可预防。夏季生活中,避开以下8个高危习惯,能大幅降低风险:

1.避免正午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确需外出时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戴宽檐帽,随身携带遮阳伞;

2.别把孩子单独留车内:即使开窗通风,夏季车内温度仍会快速升高,离开车辆时务必检查后座;

3.科学补水:高温天每小时需饮水200-300ml(约半瓶矿泉水),不要等口渴才喝,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含电解质),避免过量饮用纯水(可能导致低钠血症);

4.合理安排运动:户外锻炼选择早晨或傍晚,运动前、中、后分次补水,一旦出现头晕立即停止;

5.老人房间别“捂汗”:提醒独居老人打开空调或风扇,保持室内温度26℃左右,每天至少查看一次;

6.孕产妇别过度“捂”:夏季坐月子可开空调(避免直吹),穿透气衣物,多喝水,若体温超过38℃需及时就医;

7.慢性病患者加强监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夏季需勤测血压血糖,高温天减少降压药、利尿剂用量(需遵医嘱);

8.高温作业做好防护:户外工作每1小时休息10分钟,到阴凉处降温补水,佩戴降温背心或冰帽,企业需提供充足的防暑物资和合理排班。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常被误认为“普通中暑”而延误救治。记住:当高温环境下出现体温超过40℃、意识模糊时,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这个夏天,不仅要做好防晒,更要警惕身体发出的高温警报,学会科学急救,才能让炎热的季节少一份危险,多一份安心。

(刘爽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内科护理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