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顺畅呼吸时,很少意识到这项本能对生命的意义。但对部分人而言,呼吸可能逐渐变成一种负担——从轻微的气短到唇甲发绀,再到意识模糊,这些都可能是呼吸衰竭的信号。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呼吸衰竭患病率达3.1%,急性呼吸衰竭更是重症监护室的常见急症。呼吸衰竭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呼吸系统或全身性疾病的终末阶段表现。了解它的诱因、症状和护理要点,能帮助我们更早识别风险,为治疗争取时间。
一、呼吸衰竭:并非“绝症”,但需警惕“隐形进展”
呼吸衰竭的本质是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体内氧气不足(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高碳酸血症),进而影响全身器官功能。医学上定义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吸入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₂)<60mmHg,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50mmHg。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隐匿性”:慢性呼吸衰竭可能在数年甚至数十年间缓慢进展,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衰老”或“体质差”;而急性呼吸衰竭则可能在数小时内突然发作,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4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呼吸衰竭是可逆的——及时去除诱因、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二、这些人群离呼吸衰竭更近:风险因素需警惕
呼吸衰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更像身体长期透支后的“总爆发”。以下几类人群需格外关注:
1.慢性肺部疾病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这是导致呼吸衰竭的最主要原因。COPD患者的气道长期炎症、气流受限,肺泡弹性减退,如同“破损的气球”无法有效换气,约70%的重度COPD患者会并发呼吸衰竭。
-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时,气道痉挛狭窄,气流受阻,若持续得不到缓解(超过24小时),可能因缺氧快速进展为呼吸衰竭。
-肺间质纤维化:肺组织逐渐硬化、失去弹性,氧气难以进入血液,患者从“活动后气短”到“静息时呼吸困难”,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
2.长期吸烟与空气污染暴露者
烟草烟雾中的焦油和尼古丁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吸烟者患呼吸衰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2倍。此外,长期暴露于雾霾、粉尘、化学气体(如厨房油烟、工业废气),会加速肺功能下降,成为呼吸衰竭的“隐形推手”。
3.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肥胖者的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气道,加上胸腔脂肪限制肺扩张,导致通气效率下降。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患者,夜间反复缺氧会损伤肺血管和呼吸中枢,约20%的重度OSA患者会进展为慢性呼吸衰竭。
4.老年人群与长期卧床者
随着年龄增长,呼吸肌力量减弱、肺弹性降低,65岁以上人群的肺功能较青年时期下降30%以上。长期卧床者因活动减少,痰液排出困难,易发生肺部感染(如坠积性肺炎),而感染正是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最常见因素。
5.全身性疾病累及肺部者
-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会导致肺淤血、肺水肿,影响氧气交换,约30%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会合并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脊髓损伤等可抑制呼吸中枢或导致呼吸肌瘫痪,使肺通气能力骤降。
-重症感染:脓毒症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损伤肺毛细血管,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最凶险的急性呼吸衰竭类型,死亡率高达50%。
三、从轻微不适到危急重症:呼吸衰竭的典型症状
呼吸衰竭的症状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早期识别能避免病情恶化:
1.早期信号:容易被忽视的“小麻烦”
-气短乏力:活动后明显,如爬楼梯、快走时需要频繁停下喘气,休息后可缓解,常被误认为“缺乏锻炼”。
-睡眠异常:夜间憋醒、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入睡,或晨起头痛(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脑血管扩张)。
-注意力下降:缺氧影响大脑功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变慢,老年人可能被误判为“老年痴呆”。
2.进展期表现: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发绀:嘴唇、指甲盖呈现青紫色(血氧饱和度<85%时出现),这是缺氧最直观的表现。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20次/分钟),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三凹征”),甚至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
-咳嗽咳痰:合并感染时痰液增多,颜色变黄或绿色,不易咳出。
3.危重期症状:危及生命的“终末信号”
-精神异常:二氧化碳严重潴留会导致烦躁、谵妄、嗜睡,甚至昏迷(“肺性脑病”)。
-循环衰竭:缺氧和酸中毒会诱发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严重时出现休克。
-多器官损伤:持续缺氧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四、家庭与医院的协同护理:科学应对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管理需要“医院救治+家庭护理”无缝衔接,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家庭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再住院率。
1.医院治疗:根据类型精准干预
-急性呼吸衰竭:需立即吸氧(鼻导管、面罩或高流量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4%;合并呼吸肌疲劳时,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若无效则需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如抗感染、解除气道痉挛、纠正心衰等。
-慢性呼吸衰竭:长期家庭氧疗(每天吸氧≥15小时,氧流量1-2L/min)可改善缺氧,延缓肺心病进展;合并二氧化碳潴留者,建议使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帮助排出多余二氧化碳。
2.家庭护理核心要点
-排痰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从下往上、由外向内叩击背部),每天3-4次,每次10分钟;痰液黏稠者可使用雾化吸入(如生理盐水+氨溴索),稀释痰液后促进排出。
-呼吸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仰卧位,一手放腹部,一手放胸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增强膈肌力量。
-感染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家人感冒时需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一旦出现咳嗽加重、痰量增多、体温升高,立即就医(感染是急性加重的“导火索”)。
3.饮食与生活调整
-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鱼、蛋、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过多碳水会增加二氧化碳生成),少量多餐,避免过饱(胃膨胀会压迫肺部)。
-体重管理:肥胖者需减重(体重减轻5%-10%可改善呼吸功能),消瘦者需增加营养(肌肉量不足会导致呼吸肌乏力)。
-活动指导:慢性稳定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以不出现明显气短为宜,逐渐增加活动量,增强呼吸肌耐力。
五、预防优先:远离呼吸衰竭的5个关键措施
呼吸衰竭的预防远胜于治疗,尤其是高危人群需做好以下几点:
1.戒烟并远离二手烟:戒烟是保护肺功能最有效的措施,戒烟1年后,呼吸急促症状可改善30%。
2.控制基础病:积极治疗哮喘、心衰等疾病,定期复查肺功能.
3.避免呼吸道感染:勤洗手、戴口罩,秋冬季节注意保暖,感冒后及时治疗,避免拖延。
4.改善生活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厨房安装强排油烟机,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时戴N95口罩。
5.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吸烟者、长期接触粉尘者)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早期发现肺功能下降。
呼吸衰竭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藏在每一次被忽视的咳嗽里,每一次爬楼后的喘息中。但它也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早期识别症状、规范治疗基础病、做好家庭护理,多数人能有效控制病情,维持正常生活。记住,肺功能的损伤往往不可逆,保护呼吸功能,从今天的每一次顺畅呼吸开始。
(刘爽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内科护理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