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中风是“老年人的事”,或者是“运气不好才会摊上”的疾病。但事实上,中风并不遥远,它可能就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中风发病逐渐年轻化,熬夜、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成为中风的“推手”。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或严重减少,导致局部脑组织在短时间内因缺氧、缺乏营养而快速发生损伤或死亡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中风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它是脑血管的“急症”,常常在毫无征兆或仅有短暂预警信号(小中风)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症状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快速达到高峰。时间就是大脑!救治必须争分夺秒。
一、中风分为两大类:
缺血性中风(约占80%)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同心脏的“心肌梗死”,它是脑部的“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发生了堵塞。
这堵塞可以来自:
1. 血栓形成:脑血管壁本身长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或狭窄处形成血块(血栓),堵住了血管。
2. 栓塞:身体其他部位(最常见是心脏,如房颤形成的血栓;或颈部大动脉的斑块脱落)产生的“栓子”,随着血流漂到脑部较小的血管里,卡住造成堵塞。
出血性中风(约占20%)
这是更凶险的类型。指脑血管发生了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或脑组织周围,导致血管破裂。
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导致血管壁变脆、坏死),其他原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外伤等。
二、中风前的预警信号——FAST原则
记住“FAST”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F(Face,面部):突然出现面部不对称,微笑时嘴角歪斜。
A(Arm,手臂):单侧手臂无力,抬起后自行下垂。
S(Speech,言语):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别人说话。
T(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请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并记录发病时间。
其他可能信号:
突然头晕、剧烈头痛
视物模糊或眼前发黑
行走不稳,失去平衡
不明原因恶心、呕吐
中风后黄金4.5小时至关重要
一旦怀疑中风,立即拨打120!缺血性中风有黄金救治时间窗(通常是发病后3-4.5小时内),溶栓或取栓治疗有机会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每延迟一分钟,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脑细胞死亡。死亡的脑细胞无法再生。这就是为什么中风常导致持久性、甚至是永久性的功能损害。
三、中风不是“突然发生”的病
很多人以为中风是突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大多数中风的发生,都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慢性病积累的结果。
比如: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控制不好;
吸烟、酗酒、熬夜、久坐不动;
饮食过咸、油腻、不规律;
情绪波动大、压力大、焦虑抑郁……
这些都可能是中风的“幕后推手”。
四、如何预防中风?
1. 控制三高
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遵医嘱服药,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
控制盐分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
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红肉摄入;
可适量补充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
3. 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
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学会减压,如运动、冥想、听音乐等;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和愤怒。
4.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
每天坚持走路6000步以上;
运动前后注意热身和放松,避免受伤。
5. 戒烟限酒
远离烟草,饮酒要适度;
6.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年龄超过40岁者每年体检一次;
有家族史或慢性病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特别关注脑部供血情况和心脏节律。
所以说,中风不是“老年专属”,它是威胁所有年龄段健康的“脑血管炸弹”。它突然引爆,瞬间摧毁脑组织,留下死亡、残疾和复发的阴影。但中风并不可怕,关键在于“防”。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管理慢性病,提高健康意识,就能大大降低中风的风险。记住一句话:“预防胜于治疗。”
(刘继暄 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