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肺癌离我们有多远?这些预防要点要牢记

2023-03-17 12: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近年来,肺癌始终是悬在国人头顶的一片阴云。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80万,死亡病例近70万,相当于平均每10分钟就有2人因肺癌离世。更令人揪心的是,肺癌正悄然逼近年轻人——临床中,40岁以下患者占比已从10年前的3%升至当前的15%。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与病魔的殊死较量,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警示:肺癌并非遥不可及,预防刻不容缓。

一、肺癌的"隐形猎手":这些危险因素就在身边

1、烟草:肺癌的"头号帮凶"

每吸一口烟,70余种致癌物就会直抵肺部。长期吸烟者患肺癌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30倍。更令人警惕的是,二手烟、三手烟(残留烟毒)同样致命——不吸烟女性因丈夫吸烟患肺癌的风险增加30%。

2、厨房油烟:隐藏的"呼吸刺客"

高温爆炒时,PM2.5浓度可达室外雾霾的数十倍。上海同济大学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油烟的女性肺癌风险增加2-3倍。尤其当食用油加热超过200℃时,会产生苯并芘等强致癌物。

装修污染:新家的"温柔陷阱"

甲醛、氡气等装修材料释放的污染物,是WHO公认的肺癌诱因。北京朝阳医院数据显示,新装修房居住者肺癌发病率比老旧房高40%。儿童房、卧室等密闭空间尤其危险。

3、职业暴露:无形的"健康杀手"

石棉、砷、柴油废气等职业危害物质,让矿工、建筑工、司机等群体肺癌风险飙升。国际劳工组织指出,职业暴露导致的肺癌占全球病例的10%-15%。

4、空气污染:全民的"呼吸之痛"

PM2.5每增加10μg/m³,肺癌死亡率上升8%。哈佛大学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中,即使不吸烟者肺癌风险也会增加20%-30%。

二、筑起"防肺癌长城":科学预防六重关

第一关:远离烟草

戒烟任何年龄都不晚:30岁戒烟,寿命可延长10年;60岁戒烟,5年生存率提高20%。

巧用替代法:想抽烟时嚼口香糖、嗑瓜子,或做深呼吸运动转移注意力。

寻求专业帮助:三甲医院戒烟门诊可提供药物和心理干预。

第二关:守护厨房健康

油温控制在180℃以下:热锅凉油、避免复炸,使用空气炸锅或蒸菜替代部分煎炒。

安装强力油烟机:炒菜前提前开启,炒完继续运行5分钟排尽废气。

选择耐高温油:如花生油、茶油,避免大豆油、玉米油高温氧化。

第三关:智斗装修污染

环保材料≠零污染:单件家具合格,叠加后可能超标。建议装修后空置6个月以上。

绿植+空气净化器:吊兰、绿萝可吸收部分甲醛,空气净化器需含活性炭滤网。

专业检测:入住前请CMA认证机构检测,重点关注儿童房和卧室。

第四关:职业防护不可少

1、口罩要选对:N95口罩可过滤95%的微小颗粒,防尘口罩需选KN100等级。

2、定期职业体检:接触石棉、砷等高危人群,每年需做胸部低剂量CT。

3、养成洗手习惯:工作服与家居服分开,避免将有害物质带回家。

第五关:科学饮食强免疫

1、多吃"彩虹食物":β-胡萝卜素(胡萝卜)、番茄红素(西红柿)、硒(巴西坚果)等抗氧化物质可修复肺细胞。

2、绿茶+姜黄:茶多酚和姜黄素具有抗炎抗癌作用,建议每日饮用绿茶3-4杯。

3、控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加工肉类(香肠、火腿)尽量不吃。

第六关:早期筛查是关键

1、高危人群每年查低剂量CT:包括50岁以上、吸烟史超20包年、有肿瘤家族史等。

注意"报警信号":持续咳嗽超3周、痰中带血、胸痛、声音嘶哑需及时就医。

2、新技术助力:液态活检(血液查ctDNA)可提前3年发现早期肺癌。

三、肺癌防治误区:这些"坑"千万别踩

误区一:"我不抽烟就不会得肺癌"

虽然吸烟是最大诱因,但不吸烟者占肺癌患者15%-20%。二手烟、油烟、空气污染等同样危险。

误区二:"肺结节就是肺癌"

95%的肺结节是良性,需结合大小、形态、生长速度综合判断。发现结节不必恐慌,但需定期随访。

误区三:"肺癌晚期只能等死"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让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足5%提升至30%。关键是要做基因检测匹配治疗方案。

误区四:"年轻人不会得肺癌"

临床发现,30岁以下肺癌患者多因基因突变,如EGFR、ALK等驱动基因阳性,靶向治疗效果显著。

四、行动起来,让肺癌绕道走

肺癌不是命运的审判,而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从戒烟到戴口罩,从健康饮食到定期筛查,每个微小改变都在筑牢生命防线。记住:预防肺癌不是老年人的专利,30岁的选择决定60岁的健康。从今天开始,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让肺癌永远成为"纸上的统计数字"而非身边的威胁。

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当你选择少抽一支烟、多开一次油烟机、戴上防护口罩时,已在悄然改写生命的剧本。肺癌离你有多远?答案就握在你手中。

(魏楠 河南省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