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有效预防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这些要点要牢记

2023-10-18 18: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沟通的“开放通道”,从鼻腔到肺部,时刻面临着病毒、细菌、粉尘等有害物质的侵袭。感冒、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不仅会引发咳嗽、气喘等不适,还可能反复发作,逐渐损害肺功能。事实上,这些疾病大多可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本文将从生活习惯、环境防护、基础疾病管理等方面,详解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核心要点,帮你筑牢“呼吸防线”。

一、戒烟与远离二手烟:守护肺部的“第一道防线”

吸烟是损害呼吸系统健康的“头号杀手”,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削弱纤毛的清洁功能(纤毛是气道内清除异物的“扫帚”),导致细菌、病毒更容易定植,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甚至肺癌。数据显示,长期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0倍,肺癌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0倍,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

二手烟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二手烟中含有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70种是致癌物,会增加儿童哮喘、成人肺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尤其对孕妇、婴幼儿和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二手烟的危害更显著——儿童长期暴露于二手烟中,哮喘发病率会增加30%,且发作更频繁。

具体行动建议:

-吸烟者应尽早戒烟,即使吸烟多年,戒烟后肺部功能也能逐步改善(戒烟1年后,慢阻肺的发病风险下降50%);

-不在家中、车内、办公室等封闭空间吸烟,避免家人和同事暴露于二手烟;

-选择无烟餐厅、无烟公园等场所,主动远离吸烟环境。

二、增强呼吸道抵抗力:从“饮食与运动”入手

呼吸系统的健康依赖强大的免疫力,而饮食和运动是提升免疫力的关键。

1.饮食:给呼吸道“添砖加瓦”

-补充蛋白质:气道黏膜和免疫细胞的合成需要蛋白质,每天应摄入鱼、禽、蛋、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如每天1个鸡蛋、50克瘦肉、250毫升牛奶);

-多吃抗氧化食物: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维生素E(坚果、橄榄油)、β-胡萝卜素(胡萝卜、南瓜)等抗氧化物质,能减少气道炎症损伤;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燕麦、玉米)、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调节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与呼吸道免疫力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紊乱会增加哮喘、肺炎风险);

-多喝水: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助于黏膜分泌物排出。

2.运动:提升肺部“通气效率”

适度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通气量,改善肺部血液循环,还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建议:

-普通人群: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80-100步)、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

-老年人或体弱者: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诱发不适;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哮喘患者可在缓解期进行散步、瑜伽,避免在空气污染或花粉浓度高时运动;慢阻肺患者可进行“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呼吸效率。

三、环境防护:减少呼吸道“外来刺激”

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环境中的污染物、过敏原等会直接刺激气道,诱发或加重疾病。

1.应对空气污染

雾霾、扬尘、工业废气中的PM2.5可深入肺泡,引发炎症和氧化损伤,增加肺炎、肺癌风险。防护措施:

-雾霾天(PM2.5>100)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戴N95或KN95口罩;

-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CADR值适合房间面积的型号),定期清洁滤网;

-做饭时打开油烟机,减少油烟(油烟中的有害物质与肺癌风险相关)暴露,做完饭后继续开5-10分钟,彻底排出油烟。

2.避免过敏原刺激

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过敏原是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诱因,预防要点:

-花粉季:春秋季花粉浓度高时,外出戴口罩和护目镜,回家后立即换衣服、洗脸漱口;

-防尘螨: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套,使用防螨床垫和枕套,减少毛绒玩具和地毯(尘螨易滋生);

-宠物管理: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患者尽量不养宠物,若已养,需定期给宠物洗澡,避免宠物进入卧室。

3.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封闭、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和细菌,诱发呼吸道感染。建议: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雾霾天除外),保持空气流通;

-浴室、厨房等易潮湿区域使用除湿机或排气扇,保持湿度在40%-60%(过低易导致黏膜干燥,过高易滋生霉菌);

-定期清洁空调滤网(每月1次),避免霉菌和灰尘随出风口扩散。

四、针对性预防:不同人群的“重点措施”

1.儿童:预防肺炎与哮喘

-接种疫苗: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肺炎)、流感疫苗(减少流感诱发的肺炎)、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能通过母乳获得抗体,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避免感染:少带婴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家人感冒时戴口罩,避免亲吻婴儿;

-早期识别哮喘:若儿童反复出现“感冒后咳嗽超过2周”“运动后喘息”“夜间咳嗽”,需及时做肺功能检查,排除哮喘。

2.老年人:预防慢阻肺与肺炎

-戒烟与筛查:长期吸烟者(≥20年吸烟史)即使无症状,也建议40岁后每年做肺功能检查(FEV1/FVC<70%提示慢阻肺);

-接种疫苗:60岁以上老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降低重症肺炎风险;

-预防误吸: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有吞咽困难的老人可将食物打成泥状,减少误吸性肺炎风险。

3.慢性病患者:控制基础病,减少急性发作

-哮喘患者:长期规律使用吸入性药物(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避免擅自停药;随身携带急救气雾剂(如沙丁胺醇),记录发作诱因(如过敏原、运动),定期复诊调整用药;

-慢阻肺患者:戒烟是核心,长期家庭氧疗(血氧<88%时)能延长寿命;避免感冒(感冒易诱发急性加重),冬季注意保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削弱免疫力,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感染后及时治疗,避免发展为重症肺炎。

五、及时处理“小症状”,避免病情加重

很多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由“小感冒”发展而来,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干预:

-感冒超过1周不愈,尤其伴有持续高热(>38.5℃)、脓痰、胸痛,可能是发展为肺炎,需及时就医查血常规和胸片;

-咳嗽持续2周以上,或伴有痰中带血、体重下降,需排查肺结核、肺癌等;

-哮喘患者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夜间憋醒”,提示病情控制不佳,需及时复诊调整用药;

-老年人“感冒后精神差”,即使体温不高,也可能是肺炎(老年人肺炎常不发热),需及时就诊。

结语:预防重于治疗,呼吸才能更顺畅

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本质是减少损伤因素(如吸烟、污染)、增强保护因素(如免疫力、环境清洁)。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戒烟、接种疫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做好环境防护,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却是守护呼吸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记住,肺部的健康需要长期维护,任何时候开始预防都不晚。愿每个人都能远离呼吸系统疾病,自由顺畅地呼吸。

(李辉 淮滨县马集镇中心卫生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