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嗽的“生理机制”:身体的“自我保护”
要理解咳嗽的意义,首先要了解它的发生过程。咳嗽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反射过程,分为“感知-传导-动作”三个阶段:
1.感知阶段:呼吸道的“警报器”
呼吸道黏膜上分布着大量的咳嗽感受器,就像灵敏的“警报器”,能感知到灰尘、烟雾、炎症分泌物、冷空气等刺激。这些感受器在咽喉、气管分叉处(隆突)和支气管最为密集,所以咽喉痒、气管受刺激时最容易引发咳嗽。
2.传导阶段:神经的“信号传递”
当感受器被激活,信号会通过迷走神经等传入大脑的咳嗽中枢(位于延髓),中枢经过分析后,发出“咳嗽指令”。
3.动作阶段:剧烈的“呼气排异”
咳嗽指令传至呼吸肌(膈肌、肋间肌)和咽喉部肌肉,引发一系列动作:先是快速深吸气(吸入大量空气),然后声门关闭,呼吸肌强烈收缩,肺内压力骤升,最后声门突然打开,高压气流快速冲出,将呼吸道内的刺激物排出,同时产生“咳咳”的声音。
一次有效的咳嗽能产生高达160公里/小时的气流速度,足以清除气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因此,咳嗽本身是有益的,盲目止咳可能导致分泌物滞留,加重感染。
二、按“时长”分类型:3周是关键节点
医学上根据咳嗽持续时间,将其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常见病因差异很大:
1.急性咳嗽(<3周):多为“感染性疾病”
急性咳嗽最常见,约占所有咳嗽的80%,几乎都与感染或急性刺激有关:
-普通感冒:最主要原因,伴随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持续1-2周可自愈;
-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病毒或细菌感染支气管,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可能出现黄痰,病程约2-3周;
-肺炎:咳嗽伴有高热(>38.5℃)、胸痛、呼吸困难、黄脓痰,需及时就医(胸片可确诊);
-急性刺激:吸入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后出现的短暂咳嗽,脱离刺激环境后可缓解。
应对要点: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无需特殊治疗,多喝水、休息即可;若咳嗽影响睡眠,可短期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黄脓痰提示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
2.亚急性咳嗽(3-8周):警惕“感染后咳嗽”
亚急性咳嗽多为“感冒后遗症”,即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已消失,但咳嗽仍持续,医学上称为“感染后咳嗽”。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损伤了气道黏膜,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就像皮肤受伤后变得敏感),遇到冷空气、油烟等刺激就会咳嗽。
感染后咳嗽的特点:干咳为主,或有少量白痰,遇刺激后咳嗽加重,夜间或清晨明显,胸片检查无异常。这种咳嗽通常会在4-8周内自行缓解,无需使用抗生素,但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咳药或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减轻气道敏感性)。
需注意:亚急性咳嗽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早期表现(如咳嗽变异性哮喘),若超过8周仍不缓解,需进一步检查。
3.慢性咳嗽(>8周):背后可能是“疑难杂症”
慢性咳嗽最复杂,很多患者胸片检查正常,却咳嗽不止,常见原因有四类,被称为“慢性咳嗽的四大金刚”: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占慢性咳嗽的30%-40%,唯一症状是干咳,夜间或凌晨加重,运动、冷空气、油烟可诱发,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确诊,需用哮喘药物(如吸入布地奈德)治疗;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占20%-30%,因鼻炎、鼻窦炎分泌物倒流至咽喉(鼻后滴漏),刺激咳嗽感受器,表现为“喉咙有黏液附着感”“需要清嗓子”,伴有鼻塞、流涕,治疗需控制鼻炎(如用鼻用激素、抗组胺药);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占10%-20%,胃酸反流至食管和咽喉,刺激咳嗽感受器,表现为“饭后咳嗽”“平躺时咳嗽加重”,可能伴有反酸、烧心,需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和促胃动力药治疗;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占10%-15%,表现为慢性干咳,痰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一种炎症细胞),对吸入激素治疗敏感,胸片和肺功能检查正常,需通过痰检确诊。
此外,慢性咳嗽还可能是慢阻肺、肺癌、肺结核等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需警惕。
三、按“痰的性质”辨病因:白痰、黄痰、血痰大不同
除了时长,痰的颜色和性状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1.干咳(无痰或少量白痰)
-常见于感冒初期、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需警惕:肺癌早期也可能表现为干咳,尤其是长期吸烟者出现“刺激性干咳”(无痰,咳嗽声音高调),且持续加重,需做胸部CT排查。
2.白痰或泡沫痰
-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晨起明显,冬季加重;
-心功能不全:咳嗽伴有白色泡沫痰,活动后气短、夜间不能平卧,需排查心脏疾病(如心衰)。
3.黄痰或绿痰
提示细菌感染,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长期咳黄痰,可能伴有咯血),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做痰培养明确致病菌。
4.痰中带血或咯血
这是“危险信号”,可能是:
-肺结核:伴有低热、盗汗、体重下降;
-肺癌:多见于长期吸烟者,痰中带血丝,持续或反复出现;
-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量可多可少;
-肺炎:少数肺炎患者因炎症损伤血管,出现痰中带血。
无论何种原因,痰中带血都需立即就医(做胸部CT、支气管镜等检查),不可忽视。
四、止咳药使用:这些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止咳药,却不知用错可能加重病情。止咳药的使用有明确原则:
1.“祛痰为主,镇咳为辅”
有痰时(尤其是黄痰),不能用强效镇咳药(如含可待因的药物),否则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气道,加重感染。此时应使用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帮助痰液稀释排出。
2.干咳影响生活时,可短期用镇咳药
干咳(无痰)且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时,可使用右美沙芬等非成瘾性镇咳药,避免长期使用(不超过1周),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岁以下慎用)。
3.避免“复方止咳药”滥用
很多复方止咳药(如某些“感冒灵”“止咳糖浆”)含有多种成分(镇咳药+退烧药+抗过敏药),盲目使用可能导致重复用药(如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增加肝损伤风险)。
4.中成药需辨证使用
中药止咳需分“寒热”:
-风寒咳嗽(怕冷、流清涕、咳白痰):可用通宣理肺丸;
-风热咳嗽(发热、流黄涕、咳黄痰):可用桑菊感冒片;
-痰湿咳嗽(痰多、黏稠、胸闷):可用二陈丸;
-不可盲目使用“止咳糖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五、何时必须就医?这些“危险信号”别忽视
多数咳嗽可自行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咳嗽持续超过3周不缓解;
-咳嗽伴有高热(>38.5℃)、胸痛、呼吸困难;
-痰中带血或咯血(无论量多少);
-长期吸烟者(≥20年)出现新的咳嗽,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如从有痰变干咳);
-咳嗽伴有体重快速下降、乏力、盗汗(警惕肺结核、肿瘤);
-儿童咳嗽伴有喘息、呼吸困难、嘴唇发绀。
就医时,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胸片、CT、肺功能、痰检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再针对性治疗,避免“对症不治因”。
结语:咳嗽是“信号”,找到病因是关键
咳嗽就像身体的“报警器”,提示呼吸道可能存在问题。它的价值不在于“止咳”,而在于通过它找到背后的病因——是普通感冒,还是哮喘、肺癌?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盲目止咳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记住:短期咳嗽不必过度焦虑,观察即可;长期咳嗽(超过3周)或伴有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只有找到病因,精准治疗,才能让咳嗽真正平息。
(李辉 淮滨县马集镇中心卫生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