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咳嗽总不好?小心这些隐藏在咳嗽背后的呼吸疾病

2025-01-19 15: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咳嗽是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性反射动作,就像呼吸道的“清道夫”,能够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异物,保护肺部免受侵害。然而,当咳嗽持续不愈,频繁发作时,它就不再是简单的身体自我保护,而可能是某些呼吸疾病发出的“危险信号”。如果忽视这些信号,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咳嗽背后的常见呼吸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气道的“长期炎症困扰”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喘息。其诊断标准为每年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该病多在寒冷季节发作,尤其是冬季,气温骤降会刺激气道,使病情加重。

从发病机制来看,长期吸烟、空气污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因素,会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导致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下降,清除痰液的能力减弱,从而引发炎症。炎症一旦形成,气道会长期处于敏感状态,受到轻微刺激,如冷空气、灰尘等,就会引发咳嗽。这种咳嗽通常表现为晨间咳嗽明显,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

如果不及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会逐渐发展,导致气道结构改变,肺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二、咳嗽变异性哮喘:“不典型哮喘”的伪装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与典型哮喘的区别在于,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而没有明显的喘息、气促等典型哮喘症状,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典型哮喘类似,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的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具有高反应性,当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气道就会发生痉挛,引发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咳嗽特点为刺激性干咳,通常比较剧烈,夜间及凌晨发作频繁,部分患者的咳嗽具有季节性,春秋季容易发作。

若延误治疗,约有30%-40%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会发展为典型哮喘,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支气管扩张:气道的“结构性破坏”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其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引发支气管扩张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如囊性纤维化、纤毛运动障碍等;后天性因素常见于儿童时期的麻疹、百日咳、肺炎等严重感染,这些疾病会损伤支气管壁,破坏其支撑结构,使得支气管在长期的呼吸压力作用下逐渐扩张。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咳嗽特点与体位变化有关,晨起或夜间卧床转动体位时咳嗽、咳痰量增多。由于扩张的支气管内痰液积聚,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反复感染,加重病情。随着病情进展,肺组织会受到严重破坏,肺功能逐渐下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四、变应性咳嗽:过敏引发的“持续困扰”

变应性咳嗽是一种与过敏相关的咳嗽,主要由接触过敏原引起,如花粉、霉菌、宠物皮屑等。患者通常具有过敏体质,在接触过敏原后,气道黏膜会发生过敏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刺激咳嗽感受器,引发咳嗽。

变应性咳嗽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咳嗽一般比较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鼻痒、眼痒、皮疹等其他过敏症状。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不同的是,变应性咳嗽患者的气道没有明显的气道高反应性,但气道黏膜处于过敏状态。

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甚至可能诱发其他过敏性疾病。

无、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食管问题惹的祸”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由于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甚至反流至咽喉、气道,刺激咳嗽感受器而引起的咳嗽。这种咳嗽往往在进食后、平卧时加重,部分患者还会伴有烧心、反酸、嗳气等症状。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会像一道“阀门”,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但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时,就会导致胃食管反流。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当反流物进一步刺激气道时,就会引发咳嗽。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容易被忽视,因为患者可能只关注咳嗽症状,而忽略了食管相关的症状。若不进行规范治疗,长期的反流会损伤食管和气道,导致食管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当咳嗽总不好时,切不可掉以轻心。了解这些隐藏在咳嗽背后的呼吸疾病,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呼吸道感染等,保护呼吸道健康,远离呼吸疾病的困扰。

(浮慧敏 新乡新华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