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杆菌阳性怎么办?一文读懂预防与治疗全流程

2025-04-11 08: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近年来,随着体检普及,越来越多人在检查中发现自己幽门螺杆菌阳性。当拿到这样的检测报告时,不少人会陷入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了解幽门螺杆菌的特性、掌握科学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是化解担忧的关键。接下来,就带你一文读懂幽门螺杆菌阳性后的全流程应对方案。

一、认识幽门螺杆菌:致病的“胃部幽灵”

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能够在强酸性的胃环境中扎根繁殖。它凭借螺旋形结构和鞭毛,可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附着在胃黏膜上皮细胞上,通过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周围胃酸,为自身营造生存环境。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多种胃部疾病的重要元凶。大量研究表明,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得胃酸直接侵蚀胃壁,进而引发溃疡;其分泌的毒素还会促进胃部上皮干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

二、检测阳性后:科学评估是否需要治疗

当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时,不必立即恐慌,首要任务是进行科学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治疗。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主要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因无痛、便捷、准确性高,成为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胃镜检查则能在直观观察胃部病变的同时进行组织活检,明确感染情况和胃部病变程度。

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都需要治疗。对于没有任何症状,且不存在胃癌家族史、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等情况的人群,可暂不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而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根除治疗:患有消化性溃疡(无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有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三、规范治疗:多种方案协同作战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案,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是“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 - 14天。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分泌,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铋剂可保护胃黏膜,同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两种抗生素则直接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杀灭。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

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至关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部分患者在服药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口苦等不良反应,若症状较轻,可继续治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完成治疗后,需在停药至少4周后进行复查,一般采用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成功根除。若复查结果仍为阳性,需分析原因,如是否存在耐药、服药依从性差等,并制定补救治疗方案。

四、预防感染与复发:构筑健康防线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治疗后的复发,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改善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家庭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避免互相夹菜,可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儿童抵抗力较弱,更应避免口对口喂食。同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蔬菜水果洗净后再食用,不喝生水,防止通过食物和水源感染。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必不可少。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定期更换牙刷,避免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成为感染源。此外,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有助于抵御幽门螺杆菌的侵袭,降低感染和复发风险。

幽门螺杆菌阳性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科学评估和规范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守护胃部健康。如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问题仍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浮慧敏 新乡新华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