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杆菌“赖上”你,该拿它怎么办?

2024-05-08 17: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体检报告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字样,让越来越多人陷入焦虑。作为唯一能在胃里“定居”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我国高达50%,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被它“盯上”。这种细菌不仅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元凶”,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与胃癌密切相关。当幽门螺杆菌悄悄“赖上”你的胃,该如何科学应对?本文将拆解检测、治疗与预防的关键问题,帮你摆脱困扰。

一、幽门螺杆菌:胃里的“不速之客”有多顽固?

幽门螺杆菌的“生存智慧”远超想象。它像个“微型潜水艇”,长着特殊的鞭毛能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逆流而上”,最终附着在胃黏膜表面;更厉害的是,它能分泌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在周围形成“碱性保护罩”,抵御胃酸侵蚀。这种独特的生存能力,让它能在胃里长期定植,甚至伴随宿主数十年。

感染后未必有明显症状。约70%的感染者没有任何不适,这也是它能“潜伏”多年的原因;部分人会出现餐后腹胀、反酸、嗳气等轻微症状,常被误认为“消化不良”;当细菌破坏胃黏膜引发炎症,可能出现胃痛、胃灼热,严重时导致胃溃疡(表现为周期性空腹痛)、十二指肠溃疡(餐后3-4小时痛)。临床发现,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它的“致癌潜力”不容小觑。幽门螺杆菌通过持续释放毒素损伤胃黏膜,使正常细胞逐渐发生异常增生: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20年,但在免疫力弱或有家族史的人中可能加速。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风险降低40%-60%,尤其对早期病变效果更显著。

二、如何发现它?检测方法各有优劣

呼气试验是“首选检测法”。患者口服含有尿素标记物的试剂后,若胃内有幽门螺杆菌,其分泌的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为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即可判断是否感染。这种方法无创、准确(准确率95%以上)、操作简单,适合初次筛查和治疗后复查。注意:检测前需空腹3-4小时,停用抗生素4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周,避免干扰结果。

胃镜检查能“眼见为实”。做胃镜时,医生可直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既能明确是否感染,还能观察胃黏膜有无炎症、溃疡或病变。这种方法适合有胃痛、反酸等症状的人,尤其怀疑有胃溃疡或胃癌风险时,可一举两得。但胃镜是有创检查,不适合作为常规筛查。

血清学检测查的是“过往感染”。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判断是否感染,但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曾经感染过(包括现在感染或已根除),无法区分当前状态,因此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不推荐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粪便抗原检测适合特殊人群。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判断感染,准确率与呼气试验接近,尤其适合儿童、孕妇或不能配合呼气试验的人。但操作相对繁琐,临床应用不如呼气试验广泛。

检测频率需因人而异:普通人群建议40岁以上做一次筛查;有胃癌家族史、胃溃疡、慢性胃炎的人,应定期检测(每年一次);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人,需先排查感染,避免加重胃黏膜损伤。

三、根除治疗:四联疗法是“标准武器”

目前推荐“四联疗法”,即四种药物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环境)+铋剂(保护胃黏膜,增强抗生素效果)+两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14天根除率更高)。常用组合如“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甲硝唑”,具体方案需医生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情况和患者过敏史制定。

用药规范是成功关键。质子泵抑制剂需饭前半小时服用,让药物充分抑制胃酸分泌;铋剂多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抗生素则多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必须严格按疗程用药,即使症状消失也不能提前停药——研究显示,疗程不足的人,根除失败率会增加50%。

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我国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的耐药率已超过30%,这也是为什么不推荐自行买药治疗。若首次治疗失败,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方案(如改用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抗生素),必要时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治疗后需复查确认。停药4周后做呼气试验复查,若结果阴性说明根除成功;若阳性则需进行补救治疗。注意:复查前同样要停用影响检测的药物,避免假阴性。

四、哪些人必须治疗?哪些人可观察?

这些情况“建议立即治疗”: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根除细菌可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复发风险;慢性胃炎伴有消化不良症状或胃黏膜萎缩、肠化生者;早期胃癌术后患者,避免残胃再感染;有胃癌家族史者,降低癌变风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司匹林者,减少胃黏膜损伤。

儿童感染需“个体化判断”。14岁以下儿童若没有胃痛、胃溃疡等症状,不建议常规检测和治疗——一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感染后有一定自发清除率(约10%);另一方面,儿童对药物耐受性较差,且未来感染机会多,过早治疗可能增加耐药风险。但出现胃溃疡、胃黏膜严重炎症时,需及时治疗。

老年人治疗“权衡利弊”。70岁以上老人若身体状况差、无明显症状,可暂不治疗,因治疗获益可能低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若身体条件好、有明确指征(如溃疡),仍应积极治疗,但需调整药物剂量,密切监测副作用。

五、预防复发:全家防控是核心

幽门螺杆菌“口口相传”。聚餐时共用餐具、筷子夹菜,会导致细菌通过唾液传播;家长用嘴喂孩子、亲吻孩子嘴巴,也可能将细菌传给婴幼儿;饮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也有感染风险。因此,预防的核心是阻断“口-口”和“粪-口”传播途径。

分餐制是“最有效手段”。家庭中若有人感染,应立即实行分餐,使用公筷公勺,餐具单独清洗消毒(煮沸10分钟可杀灭细菌);感染者的牙刷、水杯等个人用品单独存放,避免交叉感染。研究显示,实行分餐制的家庭,交叉感染率可降低60%。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尤其接触食物前要彻底清洁;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未煮熟的肉类;家长避免用嘴试食物温度或喂饭,亲吻孩子脸颊即可,不要亲吻嘴巴。

定期家庭筛查很重要。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家庭聚集性,一人阳性建议全家筛查,发现感染者同时治疗,避免“你治他传”的循环。治疗期间和治疗后1个月内,更要严格分餐,防止再次感染。

幽门螺杆菌虽然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案的优化,目前规范治疗的根除率可达80%-90%。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性看待感染——它不是“胃癌判决书”,多数感染者不会发展为胃癌,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应对。

当幽门螺杆菌“赖上”你,最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检测、规范治疗、全家防控。毕竟,保护胃健康的关键,不仅在于根除细菌,更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这个“不速之客”再也没有机会入侵。

(郭胜楠 河南省滑县留固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