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卧室里,手机屏幕的光亮映照着兴奋的脸庞,“再看一集就睡”的念头被剧情推着不断延后——这是许多人熟悉的熬夜场景。数据显示,我国3亿人存在熬夜习惯,其中20-40岁人群占比超70%,“熬夜追剧”“刷短视频”是主要诱因。短期来看,熬夜带来的困倦似乎能靠咖啡弥补,但长期熬夜对心血管的损伤,却在不知不觉中累积。当我们为剧情起伏心跳加速时,身体里的心脏和血管,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浩劫”。
一、熬夜时,心血管在经历什么?
交感神经的“过度加班”。正常情况下,人体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节律,夜晚副交感神经占据主导,心跳放缓、血压降低,让心血管系统进入“休整模式”。而熬夜时,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会强制交感神经“加班”,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大量分泌。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就像让心脏和血管始终处于“绷紧”状态——研究显示,熬夜者夜间平均血压比正常睡眠者高10-15mmHg,心率快8-10次/分钟。
血液黏稠度的“危险攀升”。睡眠时,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血液流速平稳,有利于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熬夜则会打乱这一平衡:一方面,久坐不动(追剧时往往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另一方面,熬夜引发的应激反应会使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更容易凝固。临床检测发现,熬夜后次日清晨,血液黏稠度可上升20%,这种状态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而血栓正是心梗、脑梗的“直接凶手”。
血管内皮的“隐形损伤”。血管内皮是覆盖在血管内壁的一层薄膜,具有调节血管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熬夜产生的氧化应激反应,会导致大量自由基释放,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就像光滑的管道内壁被腐蚀出小缺口,受损的内皮会吸引脂质、血小板沉积,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证实,连续熬夜3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会增加40%,而这种损伤一旦形成,即使补觉也难以完全修复。
二、熬夜与心血管疾病:看得见的因果链
高血压的“催化剂”。长期熬夜会使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正常血压呈“勺型”波动——夜间比白天低10%-20%,而熬夜者多表现为“非勺型”甚至“反勺型”,即夜间血压不降反升。这种异常波动会持续冲击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数据显示,每周熬夜超过3晚的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是规律作息者的1.5倍,且血压更难通过药物控制。
心梗和脑梗的“隐形导火索”。熬夜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黏稠、血管收缩,共同构成了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组合”。凌晨2-4点本是心梗、脑梗高发时段,熬夜会进一步推高风险。一项针对50万人的追踪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的人,急性心梗发生率比不熬夜者高24%,脑卒中风险增加15%。更危险的是,年轻人熬夜引发的心梗往往更突然,因血管斑块破裂迅速,且常被忽视,致死率更高。
心律失常的“温床”。心脏的跳动由电信号精准调控,而生物钟紊乱会干扰这种调控机制。熬夜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异常,易引发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临床观察发现,熬夜后24小时内,室性早搏发生率可增加3倍,部分人会出现“心悸”“心跳漏拍”等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人,熬夜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能直接导致猝死。
三、哪些人熬夜,心血管更“受伤”?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本身血管已存在损伤或狭窄,熬夜带来的血压骤升、血液黏稠,会像“火上浇油”般加重病情,更易引发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
肥胖人群:肥胖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熬夜会进一步加剧这些问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且肥胖者的心脏本就负担较重,熬夜的额外刺激更难承受。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储备功能减弱,对熬夜的耐受性显著降低。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若每周熬夜2晚,心血管事件风险会增加50%,远高于年轻人。
吸烟、酗酒者:吸烟和过量饮酒本身就会损伤血管,与熬夜协同作用时,危害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乘”。熬夜时吸烟,尼古丁与交感神经兴奋的叠加,会使血压骤升幅度增加20%。
四、熬夜后,如何减少心血管损伤?
补觉有“技巧”,但不能“抵消伤害”。熬夜后不宜过度补觉(如从早睡到傍晚),这会进一步打乱生物钟。建议次日早上推迟1-2小时起床,中午补觉30分钟(不宜超过1小时,避免进入深睡眠影响夜间睡眠),随后几天逐步调整睡觉时间,每晚提前20分钟,直至恢复正常作息。需注意,补觉只能缓解疲劳,无法修复已造成的血管损伤。
饮食“急救”,降低血液黏稠。熬夜后应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可喝温白开水或淡茶水,促进血液循环;早餐选择燕麦、鸡蛋、蔬菜等低油低盐食物,避免油条、汉堡等高脂食品,减少血管负担;全天增加饮水量,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降低血液黏稠度。
适度活动,激活血管功能。熬夜后不宜剧烈运动,但可进行轻度活动,如慢走10-15分钟、拉伸四肢,促进血液流动,改善血管张力。次日可恢复正常运动强度,但避免过度劳累。
监测身体信号,及时止损。熬夜后若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晕等症状,可能是心血管发出的“预警”,需立即休息,必要时就医检查;有高血压的人,次日应多测几次血压,若持续升高需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五、拒绝“熬夜循环”,给心血管“喘息之机”
建立“睡前仪式”,对抗诱惑。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改为阅读纸质书、听轻音乐;设置手机自动进入“睡眠模式”,将追剧软件定时关闭,从技术上减少“再看一集”的冲动;卧室保持黑暗、安静、凉爽(18-22℃),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
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补觉。若因特殊情况必须熬夜,可在熬夜过程中穿插短暂休息(每小时闭目养神5分钟);第二天利用午休时间小睡20分钟,比晚上多睡1小时更有效;周末避免“报复性熬夜”,保持与工作日相近的作息,让生物钟稳定运行。
用“替代方案”满足娱乐需求。将追剧时间调整到周末白天,一次性看完更新剧集,避免分散到多个夜晚;选择较短时长的节目(如纪录片、短视频),控制单次观看时间;用其他爱好替代熬夜娱乐,如傍晚运动、睡前冥想,既能放松身心,又不伤害健康。
熬夜的“爽”是即时的,而心血管的损伤是累积的。当我们为剧情里的生离死别流泪时,或许想不到,自己的心脏正在为一次又一次的熬夜默默“买单”。心血管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沉默性”——早期损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胸痛、心悸时,可能已到严重阶段。
与其熬夜后焦虑地寻找“补救方法”,不如从源头拒绝熬夜。毕竟,再好的补觉技巧、再健康的饮食调理,都比不上一个规律的作息对心血管的保护。让心脏按时“下班”,给血管足够的“修复时间”,这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毕竟,没有什么剧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熬夜追逐。
(郭胜楠 河南省滑县留固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