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卧室里,一阵突如其来的咳嗽打破寂静,紧接着是越来越急促的喘息,胸口像被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每一次吸气都带着尖锐的哨笛声——这是哮喘患者最恐惧的时刻。我国约有4570万哮喘患者,其中20%未能有效控制病情,频繁遭受“咳、喘、憋”的折磨。哮喘虽无法根治,却能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临床治愈”,让患者像健康人一样生活。这份“自救指南”将从急性发作应对、日常防控、误区规避三个维度,帮哮喘患者夺回生活主动权。
一、急性发作:黄金5分钟的“救命操作”
识别先兆,阻止“风暴”升级。哮喘发作前常有预警信号:连续干咳(尤其夜间或清晨)、胸闷发紧、活动后气短、打喷嚏流涕(过敏诱发)、情绪烦躁。这些信号出现时,及时干预能避免病情恶化。例如,夜间干咳可能是气道痉挛的早期表现,立即使用缓解药物可防止发展为严重喘息。
正确使用急救药物。沙丁胺醇气雾剂是哮喘急性发作的“灭火器”,使用时需掌握“三步法”:摇(充分摇匀药液)、吸(深呼气后含住喷嘴,按压的同时深吸气)、屏(吸气后屏气5-10秒,让药物充分沉积在气道)。轻度发作每次2喷,5分钟后若未缓解可再喷2次;若1小时内使用超过8喷仍无改善,或出现说话困难、口唇发绀、呼吸频率加快(成人>30次/分钟),必须立即拨打120——这可能是危及生命的“重度发作”,延误救治会导致呼吸衰竭。
保持体位,减少耗氧。发作时采取半坐或前倾位(可趴在桌上),这个姿势能放松胸部肌肉,增加肺通气量;避免平躺,以免膈肌上抬压缩胸腔;解开衣领、腰带,保持环境通风(但避免冷风直吹)。情绪紧张会加重气道痉挛,可通过缓慢深呼吸(用鼻吸气4秒,用嘴呼气6秒)平复情绪,为急救争取时间。
记录发作细节,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每次发作后,及时记录诱因(如接触花粉、感冒、运动)、症状持续时间、用药次数及效果,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调整长期治疗方案,减少复发频率。
二、日常管理:构建“气道防护网”
避开过敏原,切断诱发链条。尘螨是最常见的过敏原,床垫、枕头、地毯是其“重灾区”,需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床罩;花粉过敏者春季外出戴N95口罩,回家后立即换衣洗澡,避免花粉带入室内;宠物毛发过敏者需禁止宠物进入卧室,定期用吸尘器清洁沙发地毯;霉菌易在潮湿环境滋生,浴室、厨房要保持干燥,使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
规范使用控制药物,修复气道“保护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控制的“基石”,能减轻气道炎症、修复黏膜损伤。使用时需注意:每次吸入后及时漱口(防止药物残留口腔引发真菌感染);坚持规律用药,即使无症状也不能擅自停药——哮喘炎症常在“无症状”时潜伏,突然停药会使气道敏感性反弹,增加急性发作风险。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后降至最低有效剂量维持。
运动锻炼:选对方式更安全。哮喘患者并非不能运动,相反,适度锻炼能增强肺功能、降低气道敏感性。适合的运动包括游泳(温水泳池,避免氯气刺激)、快走、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避免剧烈运动(如短跑、篮球)和在寒冷干燥环境中运动(冷空气会刺激气道)。运动前15分钟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可有效预防运动诱发的哮喘。
监测病情,掌握“气道晴雨表”。峰流速仪是居家监测的“好帮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录最高值。若峰值持续下降(低于个人最佳值的80%),提示气道狭窄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写哮喘日记,记录每日症状、用药、峰流速值,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比单纯描述“最近有点喘”更有价值。
三、避坑指南:这些误区正在加重病情
误区一:“没症状就是好了,不用吃药”。哮喘的“无症状”不代表炎症消失,就像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仍需服药控制。研究显示,擅自停用控制药物的患者,急性发作风险增加3倍,肺功能下降速度加快20%。是否减药或停药,必须通过肺功能检查和医生评估,盲目停药等于“给炎症反扑机会”。
误区二:“激素副作用大,能不用就不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量仅为口服药的1/100,且直接作用于气道,全身副作用(如肥胖、骨质疏松)极轻微。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的儿童患者,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而长期炎症控制不佳,反会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损伤。相比哮喘发作的危害,合理使用激素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误区三:“依赖输液和抗生素”。哮喘急性发作是气道痉挛而非细菌感染,抗生素无效;输液(如氨茶碱)仅用于重度发作,且需在医院监测下使用。过度依赖输液会延误正确治疗(如及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还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误区四:“信偏方,忌西药”。不少患者尝试“中药根治”“埋线疗法”,这些方法缺乏科学验证,部分偏方含不明成分的激素,短期看似有效,长期使用会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等严重副作用,还会掩盖病情进展。哮喘管理必须依靠规范的西药治疗,中药可作为辅助调理,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特殊场景:应对技巧让生活更自由
旅行前的“三准备”。出发前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随身携带足量药物(控制药和急救药分开存放,急救药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查询目的地过敏原(如南方潮湿地区需防霉菌,北方花粉季需防蒿草),提前备好防护用品;记录当地医院信息,万一发作可及时就医。乘坐飞机时,急救气雾剂需随身携带(不可托运),可提前告知安检人员。
季节交替期的“强化防护”。春秋季是哮喘高发期,需提前2周加强控制药物剂量(遵医嘱);外出戴口罩,减少花粉、冷空气刺激;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更换滤网;注意保暖,避免感冒(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
儿童患者的“特别关照”。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吸入器(幼儿可配合储雾罐提高药物利用率);避免给孩子穿紧身衣,选择纯棉衣物减少皮肤刺激;幼儿园或学校需告知老师孩子病情及急救方法,备齐急救药物;鼓励孩子正常参与集体活动,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如运动前用药)。
哮喘管理的目标,不是“不发作”,而是“不怕发作”——通过科学防控,让发作频率降至最低,即使偶尔发作也能从容应对。当患者掌握急性发作的急救技巧,坚持长期控制炎症,避开认知误区,就能摆脱“咳、喘、憋”的束缚,重新享受运动、旅行、社交的乐趣。
记住,哮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可管理的慢性病。与医生建立长期合作,把指南里的知识转化为日常习惯,你会发现:控制哮喘,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是为了“活得好”。这或许就是对哮喘最有力的“反击”。
(郭胜楠 河南省滑县留固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