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尿检异常竟是生活习惯惹祸?高糖、憋尿、运动后的真相

2023-07-15 19: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尿常规检查作为体检中的“基础项目”,常常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信号。但不少人拿到“尿检异常”的报告时会格外紧张,担心自己患上了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问题。然而医生常会提醒:先别急着下结论,有些异常可能只是不良生活习惯惹的祸。高糖饮食、长期憋尿、剧烈运动等日常行为,都可能让尿检报告“亮红灯”,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高糖饮食:让尿糖“假性升高”的常见诱因

不少人在体检前一天如果吃了蛋糕、奶茶等高糖食物,第二天的尿检可能会出现“尿糖阳性”的结果。这是因为健康人的肾脏具有“糖阈”调节功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8.96~10.08mmol/L时,肾脏无法完全重吸收葡萄糖,多余的糖就会随尿液排出,形成尿糖。

短期内大量摄入糖分,会让血液葡萄糖浓度瞬间飙升,超过肾脏的处理能力,从而导致尿糖暂时性升高。这种因饮食导致的尿糖异常,通常不会伴随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糖尿病典型症状,且在调整饮食后再次检查,结果多会恢复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反复出现尿糖阳性,需进一步检查血糖,排除糖尿病或肾脏糖阈降低的可能。

憋尿:悄悄改变尿液的“化学平衡”

长时间憋尿是很多上班族、学生党的通病,却不知这种习惯会直接影响尿检结果。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膀胱黏膜会对尿素等物质进行重吸收,导致尿液浓缩,尿比重升高。同时,尿液中的细菌会大量繁殖,可能引发尿白细胞、亚硝酸盐等指标异常,让人误以为患上了尿路感染。

更严重的是,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可能逆流回输尿管,不仅影响尿检准确性,还可能增加肾盂感染的风险。因此,做尿检前建议正常排尿,留取新鲜中段尿——即先排出部分尿液,再留取中间段的尿液,以减少尿道口细菌污染的影响。

剧烈运动:肌肉“受伤”带来的尿检波动

运动爱好者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跑完马拉松或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尿检发现“尿蛋白阳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运动性蛋白尿”,是由于剧烈运动时肾脏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导致原本不能通过的蛋白质漏入尿液中。

运动性蛋白尿的严重程度通常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相关,短跑、举重等爆发力运动比慢跑更容易引发异常。一般来说,这种蛋白尿会在运动后数小时至1~2天内自行消失,不会对肾脏造成损伤。但如果运动后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可能是横纹肌溶解症的信号,需立即就医,避免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损伤。

如何避免生活习惯干扰尿检结果?

为了让尿检结果更准确,检查前3天应保持清淡饮食,减少高糖、高蛋白食物摄入,避免大量饮酒;检查前不要剧烈运动,保持规律作息;留取尿液时选择晨起第一次尿的中段尿,此时尿液浓缩,异常指标更易被检出;若存在憋尿习惯,建议提前1~2小时排尿,留取新鲜尿液。

当尿检出现异常时,先回顾近期的生活习惯,必要时在调整习惯后再次复查。多数因生活习惯导致的尿检异常,会在纠正习惯后恢复正常,无需过度焦虑。但如果复查后仍有异常,或伴随尿频、尿急、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疾病隐患。

尿检就像身体的“预警雷达”,既需要我们重视异常信号,也需要了解其受生活习惯影响的特性。分清“生理性异常”和“病理性异常”,才能让尿检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郭江霞 卢氏县中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