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液:身体里的“清洁工”,别总拦着它下班
在人体这个精密运转的“工厂”里,尿液堪称敬业的“清洁工”。它由肾脏这位“生产总监”精心制造,带着身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多余水分以及各种有害物质,顺着输尿管这条“传送带”来到膀胱,等待着被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膀胱就像一个弹性十足的“储水袋”,当尿液积累到一定量,大约300-500毫升时,身体就会发出“排尿信号”。这时候及时排尿,相当于给泌尿系统做了一次“大扫除”,能有效冲走可能附着在尿道、膀胱壁上的细菌,降低感染风险。可要是总憋着不排,这个“清洁工”的工作就被强行打断了。
二、憋尿:给细菌开了“绿色通道”
(一)膀胱成了细菌的“培养皿”
憋尿时,膀胱里的尿液越积越多,膀胱壁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候膀胱黏膜的正常屏障功能会受到影响,就像给细菌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原本可能被尿液及时冲走的少量细菌,这下有了在膀胱里“安营扎寨”的机会。
而且尿液在膀胱里停留时间过长,温度适宜、营养丰富(尿液中含有的微量有机物),简直成了细菌繁殖的“理想家园”。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会趁机大量滋生,从几个“散兵游勇”变成“千军万马”,感染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二)尿道“防线”变脆弱
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最后通道”,正常情况下,尿道黏膜和尿道周围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憋尿时,尿道括约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尿道黏膜受到压迫,局部血液循环变差,抵抗力下降。
对于女性来说,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和阴道较近,本身就容易受到细菌污染。憋尿会让这种污染的风险进一步上升,细菌更容易逆行进入尿道和膀胱。男性虽然尿道较长,但长期憋尿可能引发前列腺炎,同样会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几率。
三、泌尿道感染: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一)尿频尿急,坐立难安
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尿频尿急。患者会频繁感觉有尿意,刚上完厕所没多久,这种感觉又会袭来,而且每次尿量可能并不多。这是因为感染刺激膀胱黏膜,让膀胱总是处于“敏感状态”,稍微有一点尿液就会产生强烈的排尿反射。
有时候这种尿急感来得特别突然、特别强烈,让人根本来不及跑到厕所,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在办公室开会,还是在外面逛街,都可能因为这种突如其来的不适而坐立难安。
(二)排尿疼痛,像“火烧火燎”
排尿时的疼痛感也是泌尿道感染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在排尿过程中,会感觉到尿道有灼热感、刺痛感,就像有小火苗在里面燃烧一样。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尿液流过时刺激受损的黏膜,产生了疼痛不适。
这种疼痛会让很多人对排尿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会下意识地继续憋尿,结果陷入“憋尿加重感染,感染导致更怕排尿”的恶性循环。
(三)尿液异常,颜色气味都不对
感染后,尿液也会发生明显变化。正常尿液是淡黄色、清澈透明的,而泌尿道感染时,尿液可能会变得浑浊,颜色加深,甚至出现血尿。这是因为细菌破坏了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少量血液混入尿液中。
同时,尿液的气味也会变得异常难闻,可能会有一股刺鼻的腥臭味。这是细菌分解尿液中的物质产生的代谢产物发出的味道,也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泌尿系统出了问题。
(四)全身症状,别以为是“小感冒”
如果泌尿道感染没有及时控制,细菌可能会沿着输尿管向上蔓延,引起肾盂肾炎。这时候就会出现全身症状,比如发热、寒战、腰痛等。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小感冒”,自己吃点感冒药应付,结果耽误了病情。
肾盂肾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一旦出现发热伴腰痛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能掉以轻心。
四、这些习惯,让泌尿道感染“盯”上你
(一)憋尿成常态,问题找上门
除了前面说的憋尿,还有一些习惯也会让泌尿道感染有机可乘。长期憋尿就是“重灾区”,比如很多上班族因为工作太忙,一坐就是半天,即使有尿意也硬扛着;还有些人喜欢睡前喝水,但又懒得半夜起来上厕所,总是憋着到天亮。这些习惯都会让泌尿系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大大增加感染风险。
(二)喝水太少,“清洁动力”不足
水是尿液的“原料”,如果喝水太少,尿液生成就会减少,尿液浓度升高。这样一来,尿液的“清洁能力”就会下降,不能及时把泌尿系统内的细菌和废物冲走。细菌在浓缩的尿液中更容易滋生繁殖,就像在干燥的环境里更容易引发火灾一样。很多人因为工作忙或者不喜欢喝水,一天下来喝不了几口水,这其实是在给泌尿道感染“创造机会”。
(三)卫生习惯不佳,细菌“乘虚而入”
不良的卫生习惯也是导致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原因。比如上完厕所后擦拭方向不对,女性如果从后往前擦,容易把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附近;不注意外阴清洁,尤其是在性生活前后没有做好清洁工作,细菌很容易进入尿道引发感染。另外,长时间穿紧身不透气的裤子,会让会阴部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有利于细菌滋生。
五、科学预防:把泌尿道感染“拒之门外”
(一)及时排尿,别让膀胱“加班”
预防泌尿道感染,首先要做到及时排尿,有尿意时不要硬扛。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给自己留出排尿的时间,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即使没有强烈的尿意,也可以每隔2-3小时去一次厕所,让膀胱保持“轻装上阵”的状态。这样能及时把可能存在的细菌冲走,不给它们繁殖的机会。
(二)多喝水,给泌尿系统“冲冲澡”
多喝水是预防泌尿道感染的“黄金法则”。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让尿液保持淡黄色、清澈的状态。多喝水能增加尿量,相当于给泌尿系统做“日常冲洗”,帮助排出细菌和废物。可以在身边放一个水杯,随时提醒自己喝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而不是等到口渴了才喝。
(三)做好卫生,不给细菌“可乘之机”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上完厕所后,女性要注意从前往后擦拭,减少细菌污染尿道的可能;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但要注意不要过度清洗或使用刺激性的清洁用品,以免破坏局部的正常菌群平衡。性生活前后也要注意清洁,性生活后及时排尿,能帮助冲走可能进入尿道的细菌。另外,尽量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裤子,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
(四)增强抵抗力,身体“防线”更坚固
身体抵抗力强了,细菌就不容易“兴风作浪”。平时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六、不幸中招?这样应对才正确
(一)及时就医,别自己“瞎用药”
如果出现了尿频、尿急、尿痛等疑似泌尿道感染的症状,不要自己随便买消炎药吃,也不要硬扛着以为能“自愈”。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尿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开具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自行用药可能会因为用药不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让感染变得更难治疗。而且有些症状可能不是单纯的泌尿道感染,还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只有通过专业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二)遵医嘱治疗,“斩草要除根”
一旦确诊泌尿道感染,就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症状一缓解就停药。泌尿道感染的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通常抗生素要服用7-14天左右,具体疗程要根据病情而定。如果疗程不够,细菌可能没有被彻底消灭,容易导致感染复发。
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喝水,通过大量排尿帮助减轻症状、促进恢复。同时要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加重,要及时告诉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更要小心泌尿道感染“偷袭”
(一)女性:生理结构特殊,防护要更用心
女性因为尿道短、直、宽的生理特点,泌尿道感染的几率比男性高很多,尤其是在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会导致泌尿系统黏膜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
妊娠期女性要特别注意预防泌尿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平时要多喝水、及时排尿,注意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警惕“隐形感染”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泌尿系统功能也会减弱,膀胱收缩力变差,容易出现尿潴留,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风险。而且老年人的免疫力较低,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没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只是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容易被忽视,形成“隐形感染”。
家人要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醒他们多喝水、及时排尿,定期带他们进行体检,做尿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排尿、多喝水、注意卫生,就能有效预防它的发生。一旦不幸中招,也不要慌张,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就能很快恢复健康。让我们一起呵护泌尿系统健康,远离泌尿道感染的困扰!
(王露露 漯河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