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让“妈妈手”困扰你! 产后常见腱鞘炎预防与康复指南

2025-06-17 13: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产后女性常因激素变化、频繁抱娃及家务劳动,面临手腕、拇指疼痛的困扰,这种被称为“妈妈手”的疾病,医学上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永久性活动障碍。

一、认识“妈妈手”:从症状到病因

“妈妈手”的核心病理是肌腱与腱鞘的过度摩擦。当拇指频繁屈伸或腕部过度外展时,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引发无菌性炎症。典型症状包括:

疼痛定位:腕部桡骨茎突处(拇指侧)压痛,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拇指屈曲握拳后腕部尺偏引发剧痛)。

功能受限:拧毛巾、提重物时疼痛加剧,严重者无法完成刷牙、梳头等日常动作。

体征变化:局部肿胀,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隆起。

高危人群包括:

产后频繁抱娃的哺乳期女性

长期使用鼠标、键盘的办公族

手工劳动者(如编织、打字员)

二、预防策略:从源头阻断风险

1.姿势优化

抱娃时采用“摇篮式”或“橄榄球式”,避免拇指单独承重,可使用婴儿背带分散压力。

哺乳时垫高手臂,保持腕部中立位,避免长时间悬空。

操作手机时,使用触控笔或语音输入,减少拇指滑动频率。

2.工具改良

选择宽柄奶瓶、水杯,避免拇指过度用力抓握。

家务劳动时佩戴防滑手套,减轻手腕负担。

3.劳逸结合

每抱娃30分钟更换姿势或交由他人代劳。

连续使用电脑1小时后,做腕部伸展操(如图示)。

4.保暖与营养

冬季外出佩戴护腕,避免冷水刺激。

增加富含维生素B6(如香蕉、坚果)和钙质(如牛奶、豆腐)的食物摄入,促进肌腱修复。

三、康复方案:分级治疗与个体化干预

1.急性期处理(疼痛剧烈期)

制动:使用腕部支具固定,限制拇指活动,每日佩戴不超过6小时。

冷敷: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缓解肿胀。

药物:遵医嘱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外敷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2.亚急性期康复(疼痛缓解期)

物理治疗:

超声波:促进炎症吸收,每周2次,每次10分钟。

红外线照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手法治疗:

推拿:沿桡侧腕伸肌群轻柔揉捏,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针灸:取阳溪、合谷、列缺等穴位,留针20分钟,每周3次。

3.慢性期巩固(功能恢复期)

力量训练:

握力球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逐渐增加阻力。

腕部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屈伸、旋前旋后练习。

柔韧性训练:

拇指外展拉伸:用健侧手将患侧拇指被动外展,保持30秒,每日5次。

腕关节牵伸:手掌向下压桌面,感受前臂拉伸感,持续15秒,重复10次。

4.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熏洗: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煎汤熏蒸患处,每日1次。

艾灸:选取阿是穴、阳池穴,温和灸15分钟,隔日1次。

四、特殊场景应对:月子期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1.药物安全

哺乳期禁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避免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乳汁。

局部封闭治疗(曲安奈德+利多卡因)需暂停哺乳24小时。

2.手术时机

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且出现拇指卡压、弹响等症状,可考虑微创腱鞘切开术。

术后需佩戴支具4周,逐步恢复功能训练。

五、误区澄清与长期管理

1.常见误区

误区一:“忍痛抱娃能自愈”——过度使用会加重炎症,导致肌腱粘连。

误区二:“热敷越久越好”——急性期热敷可能加重肿胀,需冷敷为主。

2.长期预防

定期进行手部力量评估,使用握力计监测肌力变化。

冬季坚持佩戴护腕,避免冷水直接接触腕部。

六、结语

“妈妈手”并非产后女性的必然经历,通过科学预防与分级康复,90%的患者可避免手术。若出现腕部疼痛持续3天以上,或握拳尺偏试验阳性,建议及时就医,通过B超或MRI确诊。记住:关爱自己,从呵护双手开始!

(王鹏 通许第一医院 骨科二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