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腕疼?可能是腱鞘炎!浅表超声如何诊断“妈妈手”?

2025-03-10 09: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妈妈”们经常会念叨,手腕不得劲,手指伸不直,甚至“嘎巴嘎巴”的弹响痛,好多“新妈妈”,喂奶期间手腕反复疼痛,越来越严重,有时甚至在手腕处摸到小“疙瘩”。妈妈们,小心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找上了你哦。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妈妈手”是怎么回事?

一、什么是“妈妈手”? 

“妈妈手”,医学上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是一种由于手腕部肌腱和腱鞘过度摩擦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腕拇指侧(桡骨茎突处)疼痛、肿胀,严重时会影响手腕和拇指的活动。 

二、为什么叫“妈妈手”?

因为这种病在产后女性、经常抱孩子的妈妈中非常常见,主要由于频繁抱婴儿、做家务、手腕重复用力导致肌腱劳损,所以俗称“妈妈手”。但不仅限于妈妈,长期使用手腕的人群(如手机族、手工劳动者、健身爱好者)也可能患病。 

三、“妈妈手”有哪些典型症状?

1. 手腕拇指侧疼痛(桡骨茎突处),尤其在活动拇指或手腕时加重。 

2. 肿胀、压痛,局部可能摸到硬结或增粗的肌腱。 

3. 拇指活动受限,比如拧毛巾、握拳、抱孩子时疼痛明显。 

4. Finkelstein试验阳性(拇指握于掌心,手腕向小指侧弯曲时剧痛)。

四、如何诊断“妈妈手”?

医生诊断“妈妈手”并不难,通常通过一些简单的体格检查即可大概诊断,明确诊断可做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增厚的肌腱和腱鞘,可以测量厚度,同时可以在活动的状态下评估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情况,彩超可以观察肌腱和腱鞘内的血流情况,观察肌腱和腱鞘是否有变异,观察肌腱周围是否有囊肿、异物或者其它肿瘤,明确病因,同时和其他手腕部疾病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1:

患者,女性,23岁,长期做手工,右腕部疼痛一年,近期加重一周。握拳尺偏试验阳性,超声检查如下:      

超声所见:右手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于桡骨茎突水平腱鞘增厚,最厚约2.5mm,回声减低,桡骨茎突处肌腱略薄,内部回声减低,肌腱连续性好,远端略薄。

CDFI:增厚腱鞘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肌腱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提示: 右手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于桡骨茎突水平所见,考虑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能。

病例2:

患者,男性,36岁,长期手工肉丸制作,右腕疼痛,功能受限1个月,握拳尺偏试验阳性。超声检查如下:            

超声所见:右手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于桡骨茎突水平腱鞘增厚,最厚约1.5mm,回声减低,桡骨茎突处肌腱略薄,内部回声减低,肌腱连续性好,远端略薄。

CDFI:增厚腱鞘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肌腱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提示:右手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于桡骨茎突水平所见,考虑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能。 

五、如何治疗“妈妈手”?

1.充分休息

减少患病部位的活动是腱鞘炎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在短期内最好少做或不做家务和抱孩子,尽可能减少拇指和手腕的用力。

2.康复治疗

可以选择到康复医院进行物理因子治疗,如激光、超声波、冲击波治疗等,并由康复治疗师指导进行关节松动、腕手部肌肉拉伸和力量训练等。必要时根据病情可以选择应用肌内效贴或者佩戴腕部护具、夹板,以减少腕部的不良应力,有利于炎症消退,但要注意护具需要到医院定制。

3.热敷+药膏

用热毛巾敷患处15分钟,每天3~5次。如果症状较重,即使让手腕充分休息仍然局部疼痛明显,可以用一些具有镇痛效果的药膏涂抹痛处。

4.封闭治疗

向腱鞘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或局麻药可缓解疼痛症状,在药效期内缓解疼痛,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的作用。封闭治疗效果好、恢复也相对快。

5.手术治疗

当手腕腱鞘炎保守治疗失败时,可以手术治疗。手术一般为局麻或臂丛麻醉,相对简单、创伤小,通过松解肌腱的腱鞘和切开肌腱之间的隔膜从而达到松解减压的目的。手术可以达到根治且复发率低。

目前采取的超声引导下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或针刀松解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精准式治疗方法,能够在“可视化”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了神经、血管、肌腱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不但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的优势,更具有“廉价”优势,可大大节省大家的医疗花销。

(赵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