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手妈妈而言,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常被产后不适冲淡,漏尿、小腹坠胀便是高频困扰。不少妈妈误以为这是产后 “正常现象”,默默忍受,实则这些症状多是盆底肌受损发出的 “求救信号”,及时开展盆底康复,才能摆脱困扰,重拾健康。
盆底肌:被忽视的 “生命之托”
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一组肌肉群,像一张弹性十足的 “吊床”,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同时控制着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致度,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
孕期时,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子宫重量不断增加,长期压迫盆底肌,使肌肉持续处于拉伸状态,弹性逐渐下降;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会对盆底肌造成直接挤压,若出现难产、产程过长或侧切等情况,还可能导致盆底肌纤维撕裂。此外,孕期体内激素变化会使盆底肌周围韧带松弛,进一步削弱盆底肌的支撑能力。多种因素叠加,使得产后盆底肌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承托和控制作用,进而引发漏尿、小腹坠胀等问题。
自测:你的盆底肌还好吗?
产后妈妈可通过简单方法初步判断盆底肌功能状态。咳嗽、打喷嚏、大笑或提重物时,若出现不自主漏尿,即便尿量不多,也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的表现,提示盆底肌控尿能力下降;平时总感觉小腹有下坠感,仿佛有东西要从阴道脱出,或伴随腰酸、尿频、排尿不尽等症状,可能是盆底肌支撑力不足,盆腔器官出现轻度脱垂;洗澡时手指轻轻伸入阴道,若感觉阴道松弛,收缩时力量微弱,或无法自主控制收缩,也说明盆底肌功能受损。
若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妇科或产后康复科进行专业评估,如盆底肌肌力检测、盆底超声等,明确损伤程度,为后续康复提供依据。
科学康复:多种手段助盆底 “回归岗位”
居家康复:凯格尔运动是基础
凯格尔运动是产后盆底康复的 “入门级” 方法,无需器械,随时随地可做,能有效锻炼盆底肌力量。正确做法是:先找到盆底肌位置,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液流动,感受收缩的肌肉群,便是盆底肌。锻炼时保持自然呼吸,收缩盆底肌,保持 3-5 秒,然后放松 3-5 秒,重复 10-15 次为一组,每天坚持 3-4 组。
需注意,锻炼时避免憋气、腹部用力或大腿肌肉紧张,可在躺着、坐着、站着等不同姿势下练习,逐步增加收缩时间和组数。为提高效果,也可借助阴道哑铃等辅助工具,通过不同重量的哑铃刺激,增强盆底肌收缩意识和力量。
专业康复:针对性解决复杂问题
若居家锻炼效果不佳,或盆底肌损伤较严重,需借助专业康复手段。电刺激治疗是常用方式,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盆底肌,唤醒受损的肌肉神经,促进肌肉收缩功能恢复,改善漏尿、坠胀等症状;生物反馈治疗则利用仪器将盆底肌收缩情况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信号,帮助妈妈直观了解自身盆底肌活动状态,学会正确收缩方法,提高康复效率。
对于盆底肌严重撕裂、盆腔器官脱垂明显的妈妈,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手术修复,如盆底肌修补术、骶棘韧带固定术等。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评估后开展,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巩固效果。
康复误区:这些 “坑” 别踩
不少妈妈在盆底康复中存在认知误区,影响康复效果。部分妈妈认为 “产后身体能自行恢复,不用特意锻炼”,殊不知盆底肌损伤若不干预,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能加重,甚至引发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更严重问题;还有妈妈觉得 “康复训练越用力越好”,过度收缩盆底肌或盲目增加训练强度,反而可能导致肌肉疲劳、痉挛,加重不适;此外,忽视产后体重管理、长期便秘、搬重物等行为,会持续增加腹压,影响盆底康复效果,这些不良习惯都需及时纠正。
产后漏尿、小腹坠胀并非 “难以启齿” 的秘密,也不是产后必经的 “劫难”。新手妈妈要重视盆底健康,早发现、早干预,选择科学的康复方法并坚持下去,才能让受损的盆底肌逐渐恢复活力,摆脱产后不适,以更健康的状态拥抱母婴生活。
(孙雪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院区产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