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在人体的凝血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犹如一座精密的“生化工厂”,负责生产多种与凝血相关的物质。当肝脏出现病变,其合成功能受损时,就如同这个工厂的生产链条断裂,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凝血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多部位渗血的现象,给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够合成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以及各种依赖维生素 K 的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这些凝血因子相互协作,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凝血级联反应体系。例如,当血管受损时,暴露的组织因子会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这个过程中,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依次被激活,最终促使纤维蛋白的形成,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架构,有效地堵塞伤口,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失。同时,肝脏还参与合成抗凝血蛋白,如蛋白 C 和蛋白 S,它们对凝血过程起着精细的调节作用,确保凝血只在必要时发生且不会过度蔓延。
然而,在肝病患者体内,由于肝细胞广泛受损或坏死,肝脏的合成能力大幅下降。一方面,凝血因子的产量锐减,使得血液中可用的凝血物质不足。以纤维蛋白原为例,其水平的降低会使形成的纤维蛋白网络稀疏且不稳定,无法牢固地固定血小板,导致初级止血栓子容易破裂解体。另一方面,抗凝血蛋白的合成也受到影响,打破了原本微妙的凝血 - 抗凝血平衡。这种失衡使得患者的血液处于一种极易出血的状态。
在皮肤黏膜层面,细微的血管损伤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原本轻微的擦伤或碰撞就可能引发持续不断的渗血,表现为瘀点、瘀斑遍布全身。鼻腔内的毛细血管丰富且表浅,缺乏足够的凝血支持后,常常会反复鼻出血,严重时甚至难以自行停止。口腔黏膜也是如此,牙龈出血成为常见症状,患者在刷牙、咀嚼食物时都会有明显的出血现象,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消化道同样是受累的重要部位。胃肠道黏膜下的血管密集,在正常状态下依靠完善的凝血机制维持着局部血液循环的稳定性。但在肝病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尤为危险。曲张的静脉壁薄如纸,压力较高,一旦破裂,由于血液无法正常凝结,会引发大量呕血或黑便,这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典型表现,若不及时救治,可迅速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即使是没有静脉曲张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慢性隐匿性的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的失血会导致贫血等问题逐渐加重。
女性患者的月经也会受到显著影响。原本规律的月经周期可能出现紊乱,经血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子宫平滑肌收缩时的止血作用依赖于正常的凝血功能,而肝病患者的凝血异常使得子宫内膜剥脱后的创面不能有效闭合,从而造成月经过多和淋漓不尽的情况。
此外,手术创伤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更是一道难关。由于术前就存在凝血功能缺陷,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极高。即使是相对较小的手术切口,也可能因止血困难而导致大量失血,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恢复的时间与风险。而且,穿刺部位的出血也不易控制,如肌肉注射后针眼处可能会长时间渗血不止。
肝病患者因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引发的凝血危机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涉及多个部位的出血倾向。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及时采取补充凝血因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措施,以纠正凝血异常,降低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效果。同时,患者自身也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防止出血事件的发生。
(曹影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中级(主管)检验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