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凝血功能障碍:血液内科的科普与防治

2024-06-05 10: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精妙的生理系统里,凝血功能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 “维修队”,时刻守护血管完整性。一旦血管受伤出血,它能迅速启动凝血机制止血。但凝血功能若出现障碍,就会给身体带来诸多麻烦。下面,我们从血液内科角度来了解凝血功能障碍。

一、认识凝血功能    凝血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众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处,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初步止血。同时,一系列凝血因子被激活,相互协作,最终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坚固的纤维蛋白凝块,达到止血目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二、凝血功能障碍的类型与成因(一)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    这类凝血功能障碍通常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像血友病 A 和血友病 B 较为常见。血友病 A 因凝血因子 Ⅷ 缺乏,血友病 B 因凝血因子 Ⅸ 缺乏。患者自出生起就缺少关键凝血 “零件”,轻微创伤就可能严重出血,如关节出血、肌肉血肿等,且出血难自行停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二)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维生素 K 缺乏: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疾病影响吸收、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等,都可能导致维生素 K 缺乏,引发凝血异常。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多数凝血因子的场所。肝硬化、重症肝炎等严重肝脏病变,会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纤溶亢进,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药物影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等若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容易增加出血倾向。某些化疗药、抗生素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    其他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通常因严重感染、创伤等,使体内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出现广泛出血倾向。

三、凝血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有皮肤瘀斑、瘀点,轻微碰撞就大片青紫;鼻出血、牙龈出血频繁且不易止血;女性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还可能出现深部组织出血,如关节出血,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出血可致关节畸形。

四、诊断与治疗(一)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出血史、家族史、用药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以及特殊凝血因子检测,评估凝血状况。    其他检查:必要时进行关节超声、MRI 等影像学检查。(二)治疗手段    补充凝血因子:针对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如血友病患者,可输注相关制剂。    治疗基础疾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治疗基础疾病,如补充维生素 K、治疗肝脏疾病、调整药物等。    其他治疗:严重出血时采取局部止血措施,DIC 患者需进行抗凝、抗纤溶等综合治疗。

五、预防措施    合理用药:严格遵医嘱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注意安全。    定期体检:有家族遗传病史、慢性疾病或长期服药人群,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总之,凝血功能障碍虽复杂,但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预防和应对。若出现不明原因出血,应及时就医。让我们关注凝血健康,守护身体 “止血防线”。 

(王萌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血液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