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孕吐,不少准妈妈或备孕期女性都会心生顾虑,而民间关于孕吐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 “孕吐越严重,胎儿越健康”,也有人认为 “孕吐只能硬扛,吃药会伤孩子”,这些说法究竟是真是假?今天就带大家拆穿孕吐的真相,走出认知误区,掌握科学应对之道。
误区一:孕吐 =“早上吐”,只有早晨会难受
很多人听到 “孕吐” 就默认是早晨呕吐,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医学上,孕吐的正式名称是 “妊娠呕吐”,它的发作时间根本不受 “早晨” 限制。有的准妈妈可能在上午 10 点左右恶心不止,有的会在傍晚吃饭时突然反胃,还有的甚至在深夜被恶心感惊醒。这是因为孕吐的核心诱因与激素波动相关,而人体激素水平在全天都会变化,并非只有早晨才会升高。据临床数据统计,仅约 30% 的孕妇孕吐集中在早晨,其余 70% 的孕妇会在白天其他时段或夜间出现症状,因此 “只在早上吐才是孕吐” 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误区二:孕吐越严重,胎儿越健康
“吐得越厉害,孩子越结实” 是流传最广的误区之一,可这个说法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误导孕妇延误治疗。事实上,孕吐的严重程度与胎儿健康并无直接关联。轻度孕吐(每天呕吐 1-2 次,不影响正常进食和生活)确实可能与胎盘功能活跃有关,但当孕吐发展为 “妊娠剧吐”(每天呕吐 5 次以上,无法进食进水,伴随体重下降超 5%、脱水等症状)时,反而会威胁母婴健康。持续剧烈呕吐会导致孕妇体内电解质紊乱、维生素缺乏,还可能造成胎儿营养供应不足,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临床研究显示,妊娠剧吐患者若不及时干预,胎儿发育迟缓的概率会比正常孕妇高 3 倍,可见 “吐得越狠越健康” 完全是错误认知。
误区三:孕吐只能硬扛,吃药会伤胎儿
不少孕妇担心 “孕吐吃药会影响孩子”,宁愿硬扛也不愿就医,可这种做法反而可能带来更大风险。首先,并非所有缓解孕吐的药物都有危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 B6、昂丹司琼等药物,经过大量研究验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时,对胎儿的安全性极高,致畸风险远低于 “硬扛导致的营养不良”。其次,当孕吐严重到无法进食时,孕妇身体会处于 “负营养状态”,此时胎儿可能因缺乏葡萄糖、叶酸等关键营养素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这种伤害比合理用药的风险大得多。因此,孕吐并非 “只能硬扛”,只要在医生评估后规范用药,既能缓解不适,又能保障母婴安全。
孕吐的真相:不是 “毛病”,是身体的 “保护机制”
既然孕吐不是 “胎儿健康信号”,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生理机制来看,孕吐其实是孕妇身体为保护胎儿进化出的 “防御反应”。怀孕后,胎盘会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雌激素,这两种激素会刺激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进而引发恶心、呕吐。同时,激素还会提高孕妇的嗅觉和味觉敏感度,让她们对油烟、腥味等刺激性气味更敏感,这种 “过度敏感” 其实是身体在提醒孕妇 “远离可能有害的食物”,避免摄入毒素影响胎儿。
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激素的耐受度也不一样,这就导致孕吐的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晕车史、偏头痛的孕妇,因神经系统敏感度较高,孕吐可能更严重;而肠胃功能较好、激素水平波动平缓的孕妇,可能几乎没有孕吐反应。这些差异都是正常的,与 “是否会照顾自己” 无关。
科学应对孕吐:分情况处理,不盲目硬扛
面对孕吐,正确的做法是 “分情况应对”,根据症状轻重选择合适的方式:
轻度孕吐(偶尔恶心,不影响进食):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缓解。比如少食多餐,避免空腹(空腹会加重胃酸刺激);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苏打饼干、小米粥、蒸苹果等,远离油腻、辛辣或气味浓烈的食物;饭后不要马上躺卧,可散步 10-15 分钟促进消化;还可以尝试闻柠檬片、薄荷糖,利用清新气味缓解恶心感。
中度孕吐(每天呕吐 2-3 次,食欲下降):除了调整饮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 B6,每次 10-20 毫克,每天 3 次,能有效减轻恶心症状。若呕吐导致轻微脱水(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可饮用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重度孕吐(妊娠剧吐):一旦出现 “无法进食进水、呕吐带血、头晕乏力、体重快速下降” 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液为孕妇补充葡萄糖、维生素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营养不良,必要时使用安全的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避免病情恶化影响母婴健康。
总之,孕吐既不是 “胎儿健康的证明”,也不是 “必须硬扛的难关”。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轻度孕吐可通过生活调整缓解,重度孕吐需及时就医干预。准妈妈们不必因孕吐过度焦虑,保持轻松心态,科学应对,就能顺利度过孕期的这一阶段。
(孙雪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院区产科一病区)